他就是崔愷。
这几天,在日本大阪,他设计的一个竹简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世博会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世界各国建造自己的特色场馆。这次的中国馆为何要建个“竹简”?本期《大国院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总设计师崔愷,一起听他讲怎么用建筑语言诉说中华千年文明。
其实,中国馆最开始设计的外形不是“竹简”,而是“山水画屏”。
“竹简是古老的信息传递工作,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记忆。”谈起“中华书简”的设计灵感,崔愷说,“片片竹简串接成卷,便于携带和保存,阅读时渐次展开,简顺绳软,自成曲面。”中国馆此次设计的方式,就是利用书简打开模式,给人们呈现出一种徐徐展开的感觉,这也解决了建筑空间狭窄问题。
“不少日本老人非常喜欢中国的书法,他们会写,也喜欢鉴赏。”崔愷认为,
从图纸到建成,没有“完美”的建筑
为了展示好中国20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系列成果,崔愷介绍,他和团队将“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融合,特别是在设计过程中,加入诸多生态元素。建材使用竹子,就是其中一个。
通常来说,有了设计方案、选好了建材,场馆按部就班地建就行了,可一动工,崔愷和团队就遇到一个问题:没有竹建材标准。
对于建设过程中的这个遗憾,崔愷坦然地说,“从图纸到建成,总会遇到各种情况和问题,建筑最后的呈现不会和设计稿一模一样。”好在,竹子依旧是建筑的主材,还能够展现竹简的真实性。
院士,也会被毙稿
即使设计了不少有名的建筑,崔愷还是会担心被毙稿。
他认为,时代在发展,城市在更新,中国的建筑不缺量,而在于提质。“我们的建筑要么没设计,要么有设计,有些设计还是用力过猛,这对于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来说,还有很多去做设计完善的空间。”
统 筹:李晓云 邱小敏
编 导:刘袁媛 关心 于子茹 林媚
设 计:耿晓涵 史泽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