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省直辖市 > 云南 > 正文
镜观·非遗丨彝族打歌:焰舞千年 踏地为诗
来源:新华网 2025-07-19 20:06
 
 
 
 
 
 

 

 

  7月18日,彝族打歌队在巍山县拱辰楼广场进行展演(无人机照片)。

  篝火熊熊燃烧,舞动间银饰叮当作响。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打歌队的传承人举起芦笙,一声悠长的音律划破夜空。刹那间,踢踏舞步响彻大地,围成圆形的舞阵如涟漪般荡开。笛声、三弦声、脚踏声交织成古老的韵律——这是每年巍山火把节,拱辰楼广场上不变的风景。

  彝族打歌,又称“踏歌”,是融歌、舞、乐于一体的民族艺术瑰宝,是彝族人民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重要方式,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芦笙与大刀引领舞步,笛子和三弦应和歌声,众人“围火成圈,踏地为节,对歌打跳”的场景,是彝族文化鲜活的象征。每逢节庆、婚丧嫁娶或劳作间隙,彝族村寨都会打歌。人们以篝火为圆心,芦笙领舞,笛子伴奏,身着民族服饰的男女自然结伴,围成圆圈,边跳边唱打歌调,常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彝族打歌历史悠久,可追溯千年,在《唐书》《云南志略》《南诏野史》等史籍中均有记载。2008年,彝族打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巍山也以“彝族打歌之乡”闻名。

  为推动彝族打歌保护传承,云南省出台相关条例,明确规定以各种形式保护彝族打歌中打歌调、舞蹈、口传文学、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核心元素,县级财政专项拨款为每位传承人提供补助。

  当地积极推动这项民间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市民的广场舞、学生的课间操,都融入了彝族打歌元素。彝族打歌凭借其鲜明的观赏性与互动性,成为巍山文旅的新亮点,不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为民间打歌队带来了收入,让传承得以延续。

  如今,巍山县南诏文化广场化身露天舞场。彝家儿女拉着游客的手,感受独特的肢体韵律。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亲睹彝族打歌风采。

  盛会尾声,人群渐渐散去,银发歌者将芦笙递到孩童手中,稚嫩的气息穿过竹管,清亮的调子悠然升起。千年彝族打歌,如点亮夜空的篝火,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12345678下一页>>|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8809175968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