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巨变,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新华社常年扎根西藏的资深摄影记者,用他们的镜头,经年累月,记录下这历史长河中的沧桑巨变。
已退休的新华社记者觉果不禁感慨:“交通是我感受到的最大的变化。”这位出生于藏北牧民家庭的摄影记者,用他将近40年的职业生涯,记录了西藏的变化。“用新闻照片,把真实的西藏和西藏人民的精神面貌呈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
下面是他的故事。
1978年,我14岁,从藏北出发,骑马两天赶到班戈县,转乘卡车至那曲,再坐公共汽车到青海格尔木,耗费了整整一个星期走出了西藏,然后从那里再坐车到达甘肃柳园,从柳园换乘火车,来到北京上学。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的火车,那么神奇,“呜”的一声长鸣之后,就“咔嚓咔嚓”地“唱着歌”,沿着一条铺在地上看不见尽头的“梯子”,驶向远方,仿佛能开到天上去。我和小伙伴们在火车上一路欢笑、一路歌唱,就这样来到了北京。
198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西藏。此时,家里新盖了房子,却不在以前帐篷所在的位置。我坐车到了县城再骑马,一路向当地牧民打听“自己家”的方向,慢慢找去。
那个时候,西藏的交通真不方便。我和同事下乡的时候,喷灯、高压锅和方便面是必须要带着的,以备路上出现突发状况——比如路坏了或者车坏了,在等待救援时,能做口吃的。
↑ 1987年10月1日,在拉萨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新建成的大型游乐场里,小朋友们在乘坐电动小火车。
1987年国庆节当天,我赶去拉萨劳动人民文化宫里的游乐场采访,看到一处游乐设施前排了特别长的队伍,围观的人也很多。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电动小火车,很多从未见过真火车的孩子,坐在小火车上,脸上绽开出一朵又一朵的“鲜花”。
这个场景深深地击中了我的心——火车的高速便捷我见识过,但家乡人何时才能见识到、享受到火车,我不知道——于是,追逐、记录铁路在家乡延伸的脚步,成了我的梦想,也几乎贯穿了我整个的职业生涯。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这样写道。
1958年9月,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同时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始大规模勘测。但经历缓建、停工、复建,直到1984年,西格段才建成通车。受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等多方因素,当时,格尔木至拉萨段,暂缓建设。
虽历尽波折,但国家始终没有放弃。
↑ 2001年4月,勘测人员在海拔近5000米的四道梁加紧进行青藏铁路的勘测工作。
2001年6月29日,经过多轮论证,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正式开工,十万筑路大军满怀建功高原的壮志,迅速集结,高擎“筑国脉、架金桥、扬国威、促团结”的旗帜,坚定地走向“生命禁区”。
从这一年开始,我也开足马力,像一个奔腾的火车头一样,不停往返于拉萨和铁路建设现场。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期间,我在拉萨与格尔木之间往返了上百次,竭尽我所有的努力来记录青藏铁路建设的全过程,积累了数万张照片,并与建设者和沿途牧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 2002年9月13日,青藏铁路工地的医生胡媛媛(左)在为藏族老人扎松检查身体。自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铁路职工积极为沿线藏族同胞解决吃水、看病等问题,为藏族同胞送温暖。
↑ 2004年6月20日,第一次见到铁轨的当地藏族群众与施工人员在交流。
↑ 2004年10月9日,雪中的青藏铁路施工现场。
↑ 2004年10月10日,藏北群众迎接火车抵达那曲。10月9日,青藏铁路安多至那曲138公里铁轨铺设完成。10月10日,从安多出发的、西藏境内第一列火车,于上午10时抵达当时的藏北重镇——那曲镇。
↑ 2004年12月5日,在西藏那曲境内,藏族群众观看青藏铁路铁轨铺设过程。
↑ 2005年3月30日,两名藏族孩子在自家附近的青藏铁路建设工地玩耍。
彼时,青藏铁路的建设工地也成了附近居民最大的关注点。老乡们来到工地东瞅瞅、西瞧瞧,好奇地摸摸铁轨,又或者拉上工人们问问这、问问那——尽管很多时候,由于语言不通,他们并不能够了解对方在说什么。但在家乡人的脸上,我看到了对未来变化的憧憬,以及对铁路建成越来越迫切的渴望。
↑ 2005年5月15日,青藏铁路铁轨在西藏那曲境内铺设。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这一天,我没去任何的庆祝现场,而是坐着火车去了青海格尔木。没错,是坐着火车去的——乘坐首趟出藏的“藏2”次旅客列车,于7月1日11时12分从拉萨火车站出发,全程穿越新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7月2日零时13分抵达格尔木火车站。
这条铁路与我28年前去北京上学时走的路,走向几乎完全一样。当时我用了一个星期,而这次只用了13个小时。
和列车上几乎绝大多数的家乡人一样,这也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车出西藏。我努力控制着自己内心的澎湃,不断用相机记录下家乡人无法抑制的激动。
↑ 2006年7月1日,乘坐“藏2”次列车的藏族牧民(右)在欣赏窗外的美景。
↑ 2006年7月1日,乌金(右一)乘坐的“藏2”次列车经过自己家乡安多时,兴奋地指向车外,向同伴介绍。
青藏铁路“飞越”昆仑山,标志着西藏高原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苍茫雪域,巍峨昆仑,见证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铁路建设的过程,也孕育出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 行驶在念青唐古拉山脚下的火车。(2006年10月25日摄)
↑ 2006年6月17日,白玛拉姆背着女儿尼玛拉姆,看着从自家门口驶过的火车。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之际,我拍摄了拉萨市当雄县公塘乡甲根村牧民白玛拉姆。当时,她手摇经筒,背着女儿,静坐在草原上,看着火车从自家门口驶过——祖祖辈辈放牧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能在自家门口见到呼啸而过的火车。
↑ 拼版资料左上图:拉林铁路西藏桑日县桑珠岭隧道开工(2014年12月19日摄);左下图:施工中的藏木特大桥(2020年4月5日摄);右上图:拉林铁路藏嘎隧道施工中(2020年4月5日摄);右下图:工人把大量冰块搬进桑珠岭隧道,用来降温(2017年4月11日摄)。
2014年12月,拉林铁路开建。我追随“天路”在家乡延伸的脚步,继续踏上征程。
↑ 2021年6月16日,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
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同时“复兴号”实现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铁路进藏,改变了很多家乡人的命运,催生了很多新的职业,也成就了很多藏族青年的梦想。
跟随“天路”在家乡延伸的足迹,我记录下了这些命运的改变。白玛拉姆背上的小女孩尼玛拉姆已长大成人,后来去了江苏淮安市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上学。寒暑假,尼玛拉姆时常坐火车往返江苏和老家间,经济、安全、便捷的火车成为她的首选交通工具。
斯朗旺扎,是西藏第一代藏族“复兴号”列车司机,出生在藏东洛隆县。家乡四周的高山峡谷,曾经阻断了这里的人们与外面世界的关联。
↑ 西藏第一代藏族“复兴号”列车司机斯朗旺扎。(2021年6月21日摄)
斯朗旺扎第一次见到火车,是在7岁时小学的课本上。从此,“火车梦”深深种在了这个少年的脑海里。
经过努力,后来他考入了兰州铁路机械学校,就读内燃机车专业,与火车结缘,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正在修建中的川藏铁路会穿越他的家乡,这也将成就他“开着火车回老家,在家乡亲人面前风光一把”的梦想。
2022年6月25日,拉林铁路通车一周年,斯朗旺扎带着妻子和女儿,以一名普通乘客的身份,坐着火车从拉萨前往林芝。在列车上,他让女儿深深地感受到了“爸爸的火车”是什么样的。
↑ 斯朗旺扎与妻子女儿。(2022年6月25日摄)
↑ 2022年6月25日斯朗旺扎给藏族小姑娘讲火车的故事。
随着铁路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西藏脱贫攻坚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如今,就我身边所见,适龄儿童都能有学上,孩子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还有很多牧区的年轻人奔赴祖国各地,求学、就业、旅游,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回顾这几十年的职业生涯,西藏大大小小的地方我几乎都跑遍了。
我喜欢拍摄人物——拍人物时,我希望尽可能地捕捉老人的慈祥、小孩的童真、年轻人的青春活力。透过镜头,我总能看到人们绽开的笑脸,感受到他们昂扬向上的精神。
↑ 2018年9月23日,拉萨市林周县松盘乡松盘村两名藏家妇女在麦堆旁聊天。
2018年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在西藏林周县抓拍到了藏族妇女们在活动开始前,站在麦穗旁聊天的场景——她们的笑容如此灿烂,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
↑ 藏族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在第四届藏博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2018年9月7日摄)。
才旦卓玛是我们最尊重的、最敬佩的“阿妈啦”,她为党、为人民群众歌唱了一辈子,是藏族人民的歌唱家,也是享誉全国的歌唱家。到今天,我坚持拍摄才旦卓玛老师也有20多年了——她的演出、她的生活、她的家庭。记录一位人民的艺术家,对摄影师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人物拍摄,我经常去藏北草原拍摄野生动物。这也许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牧区,对草原从骨子里就抱有深厚感情的因缘。
青藏高原,尤其是藏北高原,野生动物很多。以前,人类与野生动物的距离很远,人一靠近,动物就跑走;现在,鸟类、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的数量越来越多,公路边上就能见到很多野生动物,拍摄变得更容易一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 2018年6月14日,一群藏野驴在荣玛乡觅食。
↑ 2020年7月18日在西藏尼玛县荣玛乡附近拍摄的藏羚羊。
↑ 这是2022年12月4日拍摄的放归大自然的雪豹。
曾经,行走高原是艰难的,走向外面的世界更是难上加难。如今,立体交通网络把家乡与祖国紧紧相融,把西藏与世界紧紧相连。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我所能做的,就是将真实的西藏和西藏人的精神面貌呈现出来——没有任何的渲染夸张——只是真实地记录、自然地拍摄,把最真实的西藏呈现给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
我想,这样就够了!
讲述:觉果
记者:姜帆
编辑:程婷婷、林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