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影像策划 > 正文
我在现场·光影流年丨陈燮:让影像留驻历史我在现场·光影流年丨陈燮:让影像留驻历史
来源:新华网 2025-07-19 13:45

编者按:

光阴流转,瞬间永恒。

回望新华社摄影前辈们的足迹,每一幅经典影像的定格,都凝结着时代的印记。他们用镜头丈量大地,以热忱捕捉真实,在重大的历史瞬间与平凡的烟火人间中,成就了无数直抵人心的永恒画面。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他们的讲述,重返现场,触摸历史,进入影像背后的故事,感受光影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职业坚守。

今天为我们讲述的是陈燮。他扎根巴蜀大地,用38年拍摄的数万张照片构建出一个关于天府之国沧桑巨变的影像档案。他说:“有些照片成像粗糙,却是这片土地真实的切片,是不可复制的历史见证。”

5月28日,一个名为《见证!新华社记者陈燮镜头中的四川》新闻摄影展在四川省图书馆开展。这个展览以近80幅(组)作品,深入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川蜀大地上的巨大变迁,呈现了新时代以来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四川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万千气象。

这是5月28日拍摄的《见证!新华社记者陈燮镜头中的四川》新闻摄影展现场。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这个展览中照片的主要拍摄者就是陈燮,这个名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下面的这些照片,很多人应该都曾经见过。

1987年,22岁的我从四川大学新闻系毕业,怀揣理想成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青涩懵懂又豪情万丈。

倏然间,38年职业生涯一晃而过。回望38年来拍摄的一张张照片,犹如从厚重历史中撕下的一张张活页。

1987年12月,在成都市崇庆县道明乡农贸市场,我用一部老式双镜头相机,拍摄了入职新华社后的第一张发稿照片:熙攘的人流、沿路排开的家用竹器具……正是改革开放后乡村市场兴旺的缩影。

  在四川崇庆县道明乡的一个竹编专业市场,两条“竹龙”顺街伸延,买卖兴隆。(1987年12月7日发)

全国第一家当铺开业、穿过小镇的狭窄国道、川西平原上的水稻收割、榕树下玩耍的孩童……短短30多年,沧海桑田,而照片,将过往永恒留驻。

1987年12月30日,四川省“成都华茂典当服务商行”开张营业,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家为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典当服务,帮助顾客取得资金以解燃眉之急的新型“当铺”。

在著名的四川剑阁县剑门关旁,坐落着古老的剑门镇。这个不足1000人的小镇,竟有100多家经营以豆腐为主菜的餐馆。如今小镇生产的豆腐和剑门关齐名。图为川陕公路从剑门镇镇中央穿过,旅游车往来不断。(1994年3月16日发)

  1991年8月底,川西平原农民在收割水稻。

这是三星堆遗址东面城墙发掘现场。图中的高坡地(右方种有小麦之处),即为现在残存的城墙。(1989年5月27日发)。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的最新消息表明:一些专家学者四年多前提出的三星堆遗址周围的“土埂”可能是古蜀都城城墙的推测,已经得到初步证实。

  川、湘、黔三省交界处武陵山区秀山县(今重庆市)西水河边玩耍的孩童。(1989年10月11日发)

吉仕日出和妻子格吉莫沙子同孩子们在一起(2017年2月12日摄)。2016年,陷入困难的日出和沙子一家被当地政府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国家为他们提供了3.5万元建房补贴款和3万元低息贷款。春节前,一家人从当年日出修的那间房子中搬进了新家。

  2022年7月13日,川西高原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远牧点,牧民巴周正在给牦牛分栏。

将镜头对准人,记录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我一直不变的坚持。我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创造:脚步丈量希望,双手雕刻梦想。人们在日常中孕育非凡,在现实中书写理想。奋斗的热土,在影像中熠熠发光。

  路过学校的父亲,透过玻璃窗,看着听课的孩子。(1992年10月1日发)

一位父亲,透过破碎的玻璃窗看向教室,眼里充满慈爱与关切。

这是33年前我在大凉山拍摄的彝族女子班组照之一。

1992年9月,经过三天的路途奔波,我从成都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东山乡中心学校,采访彝族女子班90名孩子的学习生活。

在学校的三天两晚,我拍摄了师生们马灯下学习,篝火边起舞,老师背着娃娃讲课的瞬间……

  老师敲击挂在屋檐下的汽车轮毂,召唤孩子们上课。(1992年10月1日发)

  晨跑的女孩们。(1992年10月1日发)

  没有饭堂,孩子们在教室外吃饭。(1992年10月1日发)

  偏远的东山乡当时还未通电。入夜,老师在马灯下辅导学生功课。(1992年10月1日发)

  孩子们就着门口的光线看书。(1992年10月1日发)

受观念和经济条件影响,大凉山彝族女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入学率很低,当地一些学校班级甚至没有一个女孩子,国家为此拨款开办彝族女子班,提升彝族女童入学率。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东山乡中心学校是第一个开办彝族女子班的乡中心校。当年为了招满两个班90名女孩,乡干部和老师挨家挨户跑遍了周围几个村子,女子班的学生一律住校,每人仅需交纳一些杂粮和柴薪,以及很少的现金。

1992年9月,我用三天时间,在这里记录了第一个彝族女子班90名孩子的学习生活。

  彝家女娃们在女子班里愉快地学习、生活着。第二排中间的女孩沙诺后来考上了大学。(1992年9月15日发)

  普格县民族中学彝族老师沙诺正在上课(2016年10月21日摄)。沙诺1992年就读于东山乡中心学校女子班。

2016年,时隔24年后我到普格县回访女子班的孩子们。她们中的一些人走上了与普通彝族妇女完全不同的人生路,教育彻底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当年我镜头中的彝族小女孩沙诺后来考上了大学,又回乡在她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当了英语老师。

  普格县民族中学彝族老师沙诺在给学生上英语课(2016年10月21日摄)。沙诺1992年就读于东山乡中心学校女子班。

与24年前相比,2016年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学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都能享受9年义务教育,考取职业学校还可以继续接受3年免费教育;无论住宿还是营养餐,政府都给予补贴……因重男轻女造成的彝族女孩入学难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东山乡中心学校49%的学生都是女孩,普格县民族中学女生比例也达到了47%。

  1992年9月,东山乡中心学校女子班老师金华英背着不到半岁的孩子,给学生们上课。

  彝族老师沙诺(左)和护士日立(右)与当年的女子班老师金华英在一起(2016年10月20日摄)。沙诺和日立1992年就读于东山乡中心学校女子班。

山高谷深的大凉山,溜索曾是人们跨山越河的重要交通工具。1996年7月,在金沙江四川布拖和云南巧家两县之间一个叫水银口的小地方,我用相机记录了拉溜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彝族同胞们乘坐溜索跨越金沙江的过程。现在,溜索早已被桥梁和公路取代,生活中再也见不到当年的场景。

  溜索经营者推着顾客跨越金沙江。

  回家的乘客走出溜箱。

  推溜人和过江赶场的乘客正在跨越金沙江。

金阳对坪金沙江溜索改桥工程主拱已经合龙(2017年12月12日摄)。为改善沿河临水群众的出行条件,四川省近年来全面推进渡改桥和溜索改桥工程,全省渡口数量由2010年底的1951个减少为2017年底的1169个,全省77个溜索改桥项目,除金阳县、布拖县2座跨金沙江特大桥和北川县跨唐家山堰塞湖特大桥正在施工外,其余桥梁已全面建成,四川基本告别“溜索时代”。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宜攀高速川滇金沙江特大桥(上)在建设中(2024年9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2024年9月12日,天府新区至邛崃高速公路(全线)、南充至成都高速公路扩容项目(部分路段)、成都至乐山高速公路扩容项目(部分路段)等5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将于9月13日起陆续向社会开放交通。这标志着四川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0公里,达到10051公里。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蜀道畅”——四川省内21个市(州)高速公路全面覆盖,82%的县城实现“15分钟上高速公路”。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受地理环境影响,四川多天灾。职业生涯中,我已记不清拍摄过多少次天灾。我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们面对灾难的温暖与不屈。灾难压不垮坚强的脊梁,每一张照片都烙印着勇气与担当。希望总能驱散黑暗,点亮黎明。

1989年9月22日10时26分,四川小金县发生6.6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以北70余公里的两河乡,此次地震无人死亡,轻重伤员54人,但房屋等财产损失较大。图为两河乡黄草坪被震塌的住房。(1989年10月17日发)

2004年9月16日,几位生病的群众正在五宝镇一个临时医疗点里输液。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由于连日暴雨,2004年9月6日午夜发生特大滑坡,2.3万多人受灾,1.8万间房屋垮塌。2.3万名群众当晚实现安全大转移,创造出无1人伤亡的奇迹。

汶川地震,我永远难忘。

  2008年5月18日,汶川大地震灾区都江堰的一处废墟,一个时钟永远将时间定格在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单位13楼自己的办公室里。大楼剧烈摇晃,人根本无法站立。职业本能驱使我打开保险柜,取出照相机,艰难上到14楼(顶楼),拍摄了一片狼藉的单位技术室和成都市人民南路上躲避地震的人们。之后我回到办公桌前,从地上捡起电脑显示器,将三张刚刚拍摄的照片传往位于北京的新华社总社编辑部。之后,四川通往外界的通讯全部中断。这三张照片成为全世界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最早的三张照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的新华社四川分社技术室。这张新华社播发的震后6分钟拍摄的照片,是汶川地震全球第一张新闻照片。

当日下午6时许,借用成灌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电脑,我把在都江堰拍摄的第一批极重灾区灾情照片传往北京。之后,继续前行,在凌晨3时进入北川。清晨6时56分,我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上,看见了一个穿着黄色T恤、半昏迷的男孩,被夹在垮塌的教学楼预制板夹缝中,仅露出上半身;他的身边,一个穿着蓝色上衣的男孩,正为夹缝中的孩子拎着吊瓶。这个瞬间让我在灾难带来的巨大的痛苦中感到了温暖,于是我将镜头对准他们按下快门。照片中的两名男孩,后来被人们称作“吊瓶男孩”和“夹缝男孩”,是北川中学当时的高一学生李阳和廖波,这张照片后来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2008年5月13日,在四川北川县地震灾区,北川中学学生李阳在帮助压在废墟下的同学廖波输液,直到廖波成功获救。

一年后,我回到北川,回访了这两位少年。

  2009年5月5日,在北川中学长虹临时校区,“吊瓶男孩”李阳和“夹缝男孩”廖波(左)在教室里交谈。

  2008年12月8日,在萝卜寨震后新坟旁,新的萝卜寨正在加紧修建中。

  2011年4月24日,汶川境内新家园和农田的航拍照片。

38年来,我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的智慧,守护的深情,凝结为人与自然最深的理解与尊重。美妙的生态乐章,在这片土地上绵延奏响。

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30多年来,从攻克大熊猫繁育难关,到实现大熊猫野化放归,再到一次次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活动,我一直持续关注拍摄大熊猫新闻。

被列为世界珍稀保护动物的中国大熊猫,在育幼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自1998年以来,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人工抚育的幼仔成活总数已达到14只。图为该中心的技术人员与大熊猫幼仔在一起。(2000年5月24日发)

雌性大熊猫“白雪”(右)在交配过程中冲着比它重约40公斤的雄性大熊猫“大地”狂暴地吼叫,而向来性情暴躁的“大地”此时却格外驯顺。(2001年7月25日发)

2001年8月20日早晨8点04分和8点22分,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大熊猫“娅娅”先后产下两只雄性幼仔,为大熊猫家族又添上一对双胞胎。这是娅娅在产房中搂抱着自己粉红色的宝宝休息。

  2005年7月7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正为大熊猫“英英”的幼崽进行护理。

  2008年5月23日,卧龙,汶川地震中遭到破坏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熊猫圈舍。

  2008年5月23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给大熊猫投食。地震中可爱的大熊猫也受了惊吓,需要“心理治疗”。

  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准备将野化的大熊猫放置到野化训练场(2011年2月20日摄)。

拍摄大熊猫总是让人身心愉快,唯有一次拍摄大熊猫“祥祥”除外:因为它差点要了我的命。

“祥祥”是全球第一只野化放归大熊猫,从2003年“祥祥”开始野化训练到它放归山野,我全程记录了整个过程。2006年3月21日放归前夕,我在饲养员陪同下进入野化训练场寻找“祥祥”准备拍摄时,它突然暴怒,向我冲来,我绕树与它转着圈子,吓得半死。这张难得一见的狂暴大熊猫照片,可能会颠覆许多人对大熊猫的印象。

  2006年3月21日,卧龙,全球首只进行野化训练的大熊猫“祥祥”在野化训练场中对我发出“怒吼”的样子。

  2006年3月22日,“祥祥”追逐攻击饲养员刘斌。

2006年4月28日,全球首只经野化训练的圈养大熊猫“祥祥”走出铁笼,回归山野。当日,全球首只经野化训练的圈养大熊猫“祥祥”被放归到野外独立生活,这标志着“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工作”正式启动。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新华社在铁路沿线六个点位派人蹲守拍摄,我负责拍摄记录首趟“青1”次和“藏2”次列车通过沱沱河。此前三天我到沱沱河踩点时发现,这里海拔约4600米,鲜有人迹。沱沱河大桥桥头不远处,孤独地立着“长江源”石碑。我思前想后,觉得将列车与大桥、石碑凝固在一个画面里,应该是非常好的瞬间。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从拉萨出发的“藏2”次列车驶过沱沱河大桥。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从拉萨出发的“藏2”次列车驶过沱沱河大桥。

7月1日当我从格尔木到达沱沱河时,首趟“青1”次列车的汽笛声已隐隐传来,我跳下还未停稳的汽车,喘着粗气跑向拍摄位置时,突然发现铁路边站着近百名盛装迎接列车的藏族同胞,他们向列车方向拼命挥着哈达,笑意盈满脸庞。我立即把镜头对准这些藏族同胞。当火车徐徐驶来时,低垂的高原云彩下,列车在远处与他们相交。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在沱沱河大桥桥头,当地群众欢迎从格尔木出发的“青1”次列车。

原来,这些生活在沱沱河周边的藏族同胞们,一直盼着铁路通车。大家相约7月1日在“长江源”石碑旁搭建帐篷,一边玩耍一边等待列车到来,为青藏铁路通车送上祝福。

摄影总是充满着偶然性。感谢这些藏族同胞们,他们让我拍到了比原计划更加生动、精彩的照片。

一路走来,职业使命和对摄影的理解让我深信:照片是易碎的,但照片中的瞬间却能够永恒,尤其是那些照片中的人和他们的故事,往往能够带着观者的思绪,回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回到那些新闻的现场,回到那些已经逝去的时空……

因此,将镜头对准人,在社会发展变革中记录普通人故事,记录他们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我一直不变的坚持。

  记者:陈燮

  编辑:程婷婷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8809175968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