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我国一批新闻工作者活跃在抗战一线,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摄影记者将手中的相机当作武器,以拍摄的新闻图片作为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呼唤和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斗、冲锋陷阵。当快门声与枪炮声交响,他们定格下一个个浴火而生的影像瞬间,凝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
从6月26日开始,“我在现场·光影流年”栏目播发“抗战摄影师”系列报道,展示这些英雄的摄影师和他们拍摄的抗战经典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袁克忠于1921年出生在河北深泽,1938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他被选派到冀中摄影训练队进行学习。之前从没有接触过摄影的他在那里学习了关于摄影常识、暗房技术等课程。虽然训练期间的他只拍过两三张照片,晒过一两次小片,看过几次放大,但当时队长兼教员石少华的一句教诲却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摄影就是革命的武器,你们都是革命的种子,将来要撒遍全国。”自那之后,袁克忠正式走上革命摄影道路。
也是在这一次摄影训练队开学时,石少华请冀中火线剧社社长凌子风作词、音乐队队长李涛作曲,创作了摄影训练队的队歌《我们是革命的摄影工作者》——这首歌堪称我国第一首摄影歌曲。
“我们是革命的摄影工作者,带着武器,走进人群去,奔驰战斗里,把人民愤怒的心火和子弟兵的胜利拍进镜头,把敌人的暴行和汉奸的无耻,印成千万张照片……”
2005年,时年已经84岁的袁克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清晰地记得这首歌的每一句歌词和每一个曲调,演唱起来,满怀豪情,铿锵有力。
冀中人民把自己的子弟送去参加八路军。
从一名普通战士成为一手拿枪、一手拿相机的战地记者后,袁克忠一直活跃在战争前线,几度出生入死。“我是一个摄影记者,也是一个战士。在战争中受过多少次伤,连我自己也数不清了。”
他曾化装潜入敌人碉堡、据点进行摄影采访活动。有一次他被敌人抓住,敌人用各种残忍的手段折磨、威逼他,可他始终不屈,敌人一无所获,只好将以为已经死了的袁克忠扔在了死人堆,就这样奄奄一息的他才得以逃生。
“1942年是冀中抗日最为艰苦、残酷的一年。我多次化装潜入敌人碉堡,拍摄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残暴罪行的照片。一次被日本宪兵队发现抓住,他们用压杠、灌凉水,还当着我刺杀其他被捕同志来威逼我,但最后也没能从我嘴里得到半点口供。”袁克忠曾回忆说。
死里逃生的袁克忠依然手里拿着枪、怀里揣着照相机,在敌后根据地采访拍摄。对他来说,这样危险的经历几乎就是“家常便饭”。
八路军在观察敌情。
抗战时期,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抬担架把八路军伤员转送到后方去治疗。
从投身革命的青年战士,到奔赴抗日战争一线采访的战地记者,袁克忠置生死于度外,在枪林弹雨间努力进行摄影创作,用镜头定格下那个时代的硝烟与抗争,拍摄了许多有历史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重温这些历经战火淬炼的珍贵影像,浴血烽烟犹在眼前,其间所凝聚的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抗战意志与必胜信念,至今仍震撼人心。
策划:费茂华
编辑:徐嘉懿
参考书目
《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
《袁克忠:我永远是一名战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