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影像策划 > 正文
抗战影像记忆|年画背后的秘密
来源:新华网 2025-04-27 22:31
 

  石少华是我国著名红色摄影家,拍摄了诸如《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白洋淀上雁翎队》《埋地雷》等大量精彩的战地摄影作品。

  下面这张看似稀松平常的照片,也是石少华所摄。初看时,您很可能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作者仅仅是想表现抗战期间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但在当时,由于日军封锁,摄影材料稀缺,大部分只能靠缴获,有的摄影师一年只能拍两三个胶卷,石少华为什么用宝贵的胶卷拍摄这些平淡无奇的内容呢?

  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在敌人不来时坐在炕上纺线。石少华 摄

  如果未经提点,即使再细心的读者也难以发现,原来玄机就在照片左侧的年画背后:挪开年画,后面就是地道出入口。

  年画的后面就是地道出入口。石少华 摄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华北平原无险可守,群众就挖地洞来保存自己,抗御外侮。河北冀中人民根据当地的土层构造特点,巧妙地建成了洞与洞相接、家与家相通、村与村相连,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

  这些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内高约1米到1.5米,宽约0.8米到1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为发挥地道优势还配以高房工事和地堡,将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冀中八路军开展地道战打击日寇。石少华 摄

  民兵们依托地道打击敌人,就像鱼儿在水底遨游,自由灵活,得心应手。他们一会儿跃上房顶、一会儿趴在地面、一会儿又从地道射击孔瞄准敌人。无论敌人走到哪里,头顶、胸前、背后、脚下,随时都会有子弹射来,令敌人胆战心惊。

  尽管当时我军武器装备差,但是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团结一心,采取游击战术为主的灵活主动战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运用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20余种游击战术,在广阔的地域上开辟了抗日敌后战场。

  民兵正在地道里从一个射击口转移到另一个射击口去消灭敌人。石少华 摄

  1944年,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了解中国敌后战况。由于对冀中平原的地道战很感兴趣,专门派了观察组成员艾斯·杜伦到冀中根据地。时任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的摄影记者石少华因多次参加地道战战斗,对冀中比较熟悉,因此参加了陪同观察组的工作。

  为了不让敌人得知美军观察组来到冀中的消息,杜伦和陪同人员都化了装。可时间一长,还是让敌人探到了风声。

  那是他们来到冀中的第22天。负责警卫的部队因紧急战斗任务被临时抽调,只留下一个班的保卫力量。敌人当夜得到情报,骑兵长途袭扰,企图一举俘获观察组成员。

 这是杜伦在地道中。石少华 摄

  听到枪声,杜伦等人随即钻入地道躲避,焦急地倾听着地道外敌人的动静。一同钻入地道的石少华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惊险时刻。

  脱险后,杜伦不禁夸赞:“冀中的地道是万能的,冀中的老百姓顶好的,中国一定胜利。”

  主笔:刘金海

  编辑:章磊、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图片:中国照片档案馆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3359170111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