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影像策划 > 正文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追寻
来源:新华网 2025-04-20 08:45

  2025年4月1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雷烨外甥女项碧英在家中手捧雷烨烈士抗战时期的肖像照。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他是典卖祖宅投身抗日、年仅29岁便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他是1941年潘家峪惨案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中国战地记者。

  他是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唯一一名摄影家。

  他,叫项俊文。但也许,您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雷烨。

  谁是雷烨?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经历十四年血与火的抗争,进行了惨烈悲壮的无畏坚守,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人类和平同侵略者进行了殊死决战。

  十四年浴血抗战,留下一张张浴火而生的影像,也凝固下一段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这些影像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瞬间,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为了做好抗战八十周年的报道,2024年国庆节过后,我开始系统地查找抗战影像,研读抗战史料。通过反复翻阅沙飞、石少华等老一辈红色摄影家的照片,阅读顾棣等人的回忆文章,我发现了八路军摄影记者雷烨的故事。

  雷烨(项俊文)与妹妹项秀华(前右)、弟弟项秀文(前左)。新华社发(受访者提供)

  雷烨,原名项俊文,浙江金华人。九一八事变后,国土沦丧,民族危难,雷烨向往革命,希望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

  1938年,雷烨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雷烨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晋察冀组组长。

  1941年1月25日,日寇在河北丰润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惨案。惨案发生后,雷烨迅速赶到现场,真实地记录下了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3年,雷烨到访晋察冀画报社,画报社主任沙飞等人留他在驻地整理稿件,期间因遭遇日寇包围,英勇牺牲。

  战争年代,革命者为防止敌人的报复,往往改名换姓,除了墓碑上几行简单的介绍外,雷烨的真正身世多年来一直无从考证——直到雷烨牺牲的六十年后。

  1986年,在参加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期间,浙江与会代表项秀文找到来自河北石家庄的高永祯,请求他协助寻找曾在晋察冀参加抗战的哥哥项俊文。从1986年到2001年,15年间,高永祯经过多方寻找,最终确定项俊文就是雷烨烈士。

  2003年4月9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确定雷烨烈士即是项俊文同志的决定》。同年4月19日,民政部颁发了《项俊文同志革命烈士证明书》。

  拼版照片:左图为观众参观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新华社记者刘金海2025年4月6日摄);右图为雷烨摄影作品《熊熊的篝火》(受访者提供)。

  雷烨身世的寻访故事令人感动,雷烨拍摄的抗战影像弥足珍贵。为此,我认真调看了中国照片档案馆的馆藏照片,并多次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印证。

  那段时间,“八路军”“摄影记者”“壮烈殉国”是雷烨在我脑海里的关键词。当年寻访雷烨的报道中,大多只提到了雷烨“八路军摄影记者”这个身份,直到最近重读《新华社烈士传》,我才将雷烨与新华社这个有着94年光荣历史的国家通讯社联系在一起。

  2025年春节前夕,我拿起办公桌旁摆着的《新华社烈士传》再次阅读。翻到该书最后所列新华社烈士名录时,我偶然看到了雷烨的名字,牺牲时间和职务身份基本吻合。

  为此,我又专门在新华网“新华英烈”界面查看,那里刊载的雷烨生平和雷烨本人照片与我此前查到的资料完全一致:雷烨,原名项俊文……1938年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担任八路军总政前线记者团晋察冀组组长,兼任新华社晋察冀分社和《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后调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长等职……

  “这是我们新华社自己的烈士啊!”同为新华人,同为摄影记者,我深感有责任做好这次报道。

  为此,今年3月31日起,我辗转河北平山、浙江金华等地,开始了对雷烨足迹的重访之旅。

  从烈士牺牲地到烈士出生地

  窑洞传电波,马背写文章。新华社自1931年建社以来,先后有150多名新华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仅在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就多达110余人。

  参加工作后,我领到一本红色封皮的记者证。一名老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我们的记者证是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

  这些烈士当中,就有雷烨。

  其实,雷烨本可以躲过劫难。

  1943年4月19日夜,日军扫荡时袭扰晋察冀画报社驻地。画报社紧急转移时,已经接到转移通知的雷烨并未立即离开,而是先去通知附近村民撤离。

  次日拂晓,敌人已经包围了村子,到处都是枪声。由于不熟悉当地地形,又因转移群众延误了撤退的最佳时机,雷烨和警卫员被日军包围在一处小山沟里。生死关头,雷烨让警卫员先行突围,自己则留下用手枪掩护。最后时刻,雷烨砸毁了珍爱的相机等随身物品,举枪自尽,壮烈殉国。

  雷烨(右)与田华。沙飞 摄

  摄影家沙飞曾为雷烨和后来成为著名演员的田华拍摄过一张合影。照片中,田华稚气未脱,雷烨笑得灿烂。谁能想到,合影拍摄仅仅三个多月后,照片里那个鲜活的生命便悄然陨落。

  雷烨牺牲后,被就地安葬。人们还将墓旁的一棵山杏树命名为“雷烨树”,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雷烨遗骨被迁葬至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清明节前,河北省平山县雷烨希望小学师生共同缅怀雷烨烈士(2025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在雷烨烈士牺牲地——河北省平山县南段峪村,人人知道雷烨,人人称颂雷烨。在雷烨希望小学,我随机找来一个孩子询问。这名二年级的小学生有点紧张,但仍比较完整地讲出了雷烨烈士的简单事迹。

  南段峪村村民、雷烨希望小学退休教师王海军告诉我,年幼时,家人们就跟他讲雷烨烈士的事迹,因为“雷烨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牺牲的”。

  清明节前,河北省平山县南段峪村村民、雷烨希望小学退休教师王海军祭扫“雷烨烈士纪念碑”(2025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2003年,包括王海军在内的十一户当地村民自发捐资修建了“雷烨烈士纪念碑”,并亲手栽下十一棵柏树。

  无人机飞起的一刹那,巍巍太行尽收眼底,满山遍野的杏花竞相开放。烈士纪念碑旁,翠柏凝春,傲然挺立。通过无人机监视器,我发现栽种的柏树中,有一棵比较矮小,拍摄后就好奇地询问王海军。

  王海军祭扫“雷烨烈士纪念碑”(2025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王海军告诉我,当地天干少雨,有几株柏树已有枯败,那棵小树不知道是哪年长起来的。

  “会不会是后来有人补栽?”我问道。

  挨家挨户问了当地村民后,王海军非常确定地跟我说:“那棵树就是自己长起来的!烈士不死啊!”

  王海军祭扫“雷烨烈士纪念碑”(2025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其实,“雷烨烈士纪念碑”的树立处距离雷烨真正的牺牲地点尚有一小段距离,只是路比较难走。村民们为了日常祭扫凭吊方便,就在雷烨牺牲地点直线距离不远的一处山坡上竖起了这块“雷烨烈士纪念碑”。

  “这几年清明,雷烨亲属和本地乡亲们都会去牺牲处祭扫。”王海军说,“他有个外甥女叫项碧英。”

  在采访本上记下了项碧英的名字,我和同事牟宇结束了在南段峪村的采访。翌日一早,我们二人一同前往位于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这是2025年4月1日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拍摄的雷烨墓碑。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临近清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满是祭扫凭吊的人群。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雷烨烈士的墓碑。正巧,石家庄市宁安路小学学生在这里祭扫先烈。采访拍摄之余,我和同事牟宇也献上了提前准备好的菊花,并向雷烨烈士墓鞠躬致敬。

  随后,我踏上了前往浙江金华的高铁列车,计划探访雷烨烈士出生地。

  没有结束的寻找

  依托如今便捷的通信,我人还未到金华,便联系上了雷烨的外甥女项碧英。

  2025年4月2日,在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革命烈士陵园,雷烨外甥女项碧英前往祭扫雷烨。在孝顺革命烈士陵园,当地政府用雷烨的原名项俊文竖立墓碑。“项俊文”这三个字,永远镌刻在了“孝顺镇革命烈士英名录”的石碑之上。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2025年4月2日,项碧英前往祭扫雷烨。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与项碧英的接触中,我了解到,雷烨的身份虽然确定了,但是这些年来,人们对于英雄的追寻并未结束。经过雷烨亲属和热心人士的挖掘和整理,雷烨的形象愈加丰满,散佚的作品不断充实。

  2025年4月15日,报告文学《远方的“雷烨树”》新书分享会在浙江杭州图书馆举行。这是新书分享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在杭州的浙江教育出版社,我再次见到了《远方的“雷烨树”》的作者李英。这部报告文学追寻雷烨的足迹,讲述他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前往抗战最前线直至牺牲的经历,成为研究雷烨的最新著作。

  作家李英坦言,身为金华人,自己在创作《远方的“雷烨树”》前对雷烨事迹也只是略有耳闻。2022年4月20日,李英开始动笔。当晚,在“寻找雷烨”的微信群里,一条缅怀雷烨的信息让他突然意识到,动笔这天刚好是雷烨的忌日,“冥冥之中似有一种机缘巧合”。

  “信仰,是不灭的火种。”李英说。为了写好这部报告文学,李英多次往返于河北、浙江实地采访、搜集史料。创作过程中,他被雷烨精神深深感动,写到情深处常常泪流满面。

  2024年底,《远方的“雷烨树”》正式出版。李英将自己的第一本赠书送给了堂妹的孙女,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雷烨在烽火硝烟中的英雄故事,从中汲取力量。目前,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李英和项碧英正在共同推动出版雷烨的作品集。

2025年4月15日,作家李英(左)来到位于杭州的浙江摄影出版社,与编辑朱丽莎商讨雷烨作品集的编辑出版事宜。目前,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李英与雷烨外甥女项碧英正在共同推动出版雷烨的作品集。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同样提到“信仰”的,还有该书责编、浙江教育出版社“95后”青年编辑姚璐。

  “我是浙江人,但之前对雷烨了解不深。”姚璐说,在编辑过程中,她被雷烨烈士的事迹深深震撼。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雷烨对信仰的坚定追寻。”

  这是4月1日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拍摄的雷烨墓碑。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清明节前,当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到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新后项村参观雷烨故居(2025年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清明节前,当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到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新后项村参观雷烨故居(2025年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

  如今,雷烨静静地长眠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间。在他的家乡浙江金华,当年被典卖的祖屋早已修葺一新,成为当地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因寻访英烈、报道雷烨等原因结识的人们,不时在“寻找雷烨”的微信群里分享着自己的最新发现,交流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雷烨一个人身上。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燕赵大地,在婺江之畔,在锦绣中华的各个角落,雷烨的故事被更多人传颂,成为永不磨灭的爱国主义符号。

  2025年4月1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项碧英在浙江展览馆东侧“抗战英烈”雕塑中的雷烨烈士像前,手持报告文学《远方的“雷烨树”》告慰英烈。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2018年,一组“抗战英烈”雕像树立在浙江展览馆东侧,以缅怀包括雷烨在内的12名浙江籍抗战英烈。

  项碧英手捧鲜花,久久凝望,仿若一场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母亲项秀华经常向她回忆,雷烨当年离家奔赴延安时,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得正旺。临行之际,雷烨宽慰弟弟妹妹说,“等来年油菜花开了,哥哥就回来了”。

  八十七载过去,又到了一个油菜花盛开的春天。

  2025年4月14日,项碧英前往“抗战英烈”雕塑凭吊雷烨烈士。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在雷烨雕像旁边的树荫下,我与项碧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长谈。起身离开前,我问她,如果雷烨今天还活着,有什么话想跟他说。

  望着雷烨的雕像,项碧英低声回答:

  “我想问问舅舅,你当年为什么能够那么勇敢?”

  这是2025年4月1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拍摄的“抗战英烈”雕塑中的雷烨烈士像。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记者:刘金海

  编辑:程婷婷、方欣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3359170111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