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影像策划 > 正文
我在现场·光影流年|林海告别斧锯声——大兴安岭停伐十年记
来源:新华网 2025-04-01 20:18

编者按:

2024年,我国完成国土绿化面积超1亿亩,包括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目前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

在祖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海与呼伦贝尔草原交织错落,形成了一片总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的“绿色净土”。这里松涛激荡、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更孕育了下游松嫩平原万顷黑土、中华粮仓。

  航拍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一景(2012年9月15日摄)。

从那时起,产自大兴安岭林区的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桦木等多种优质木材源源不断地走出深山老林,为新中国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按照国家部署,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于2015年4月1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生态林业发展方式面临着重大转型,开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征程。

  内蒙古金河林业局贮木场工人在分类贮木(2015年3月14日摄)。

三月早春,广袤的内蒙古森林草原依旧冰雪覆盖。苍山银装素裹、大河冰封逶迤、林海玉树琼枝。白云、蓝天与雪野相映,在四季物语中展现着一幅雄浑壮美的冰原雪韵。一路向北,目之所及、无限风光!

  马匹在内蒙古牙克石市境内白雪覆盖的草原上觅食(2015年3月16日摄)。

  空中鸟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境内伊敏河景观(2015年3月18日摄)。

林区漫长的冬季,也是采伐作业最忙的时候。伐木工人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宿营,遵循着清林、支杆、采伐、集材、检尺、归楞、储木等一整套严密有序的生产流程,分工协作,有条不紊。

在林海,我遇到了胡德新,那时他是大兴安岭林管局根河林业局萨吉气林场902工队的一名伐木工。工作20多年来,他每天披星戴月、爬冰卧雪、与冬日林海为伴,输送出无数栋梁之材。

  在根河林业局萨吉气施业区伐区,胡德新抬头预判树木倒向(2015年3月12日摄)。

和很多工友一样,胡德新是“林二代”。父辈也曾在大兴安岭林区从事采伐工作。“自己能接父母的班,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苦累也值了。”胡德新对我说,“停伐让森林休养生息是好事。等停伐以后,除了转产护林工作,我想投资木耳种植、搞庭院经济,多在家陪陪妻子女儿。”看得出,胡德新对林海有些不舍,但也对即将踏上的人生新旅程充满期待。

  在根河林业局萨吉气施业区伐区,胡德新头发上的汗水结成了冰(2015年3月12日摄)。

宿营点里,伐木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停伐后转产的出路,畅想着个人与家庭的未来。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根河林业局萨吉气林场902工队工人在临时宿营地休整(2015年3月12日摄)。

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文《美丽的大兴安岭》中写到,大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是植物的天堂,一年四季,风光不同,美景如画。那时,我便对美丽神奇的大兴安岭充满向往,盼望着有一天能够身临其境,饱览茂密壮美的原始森林。大学毕业,梦想成真,我有幸来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从事新闻摄影报道工作。时光,让生长于燕赵大地的我与北疆大兴安岭如此近距离接触。

  执行秋季防火任务的武警森林部队官兵在大兴安岭林区靠前驻防(2012年9月18日摄)。

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十年不过是弹指一瞬,对于一株树木、一片森林、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理念来说,却是革故鼎新、脱胎换骨的划时代转型变革,也是从远古走来的大森林续写新时代生态文明传奇的壮丽史诗!

  内蒙古阿尔山市白狼林区冰雪消融、杜鹃绽放(2014年5月14日摄)。

  ■编后记: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之后,大兴安岭林区走向转型发展之路。如今林下经济和旅游业并举,大兴安岭正加速把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路上阔步前行。如今的大兴安岭,林子密了,人气也旺了。停伐后,原生态的雪景吸引了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目光。林区人抓住机遇,打造出驰名中外的雪乡景区。不止旅游,借助丰富的森林资源,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的蓝莓酒、桦树汁等一系列林产品走入市场。停伐后,数万名林业工人放下斧锯,很多砍树人变成了护林人。

  大兴安岭呼中区富兴菌业木耳栽培区负责人关兴武在展示木耳(2016年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2018年1月10日,张明裕(左)和陈庆林(右)在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光顶山林场进行日常巡护工作。他们俩都干了10多年的伐木工作,停伐之后,他们成了护林员。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一家山野珍品科技开发企业,工人对林下绿色有机食品进行加工作业(2022年8月24日摄)。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优化稳定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菌等林下绿色有机食品种植业,打造林下绿色有机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游客在大兴安岭北极冰蓝莓酒庄有限公司内选购野生蓝莓制作的蓝莓酒(2023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镇拍摄的北极村周边一处漠河林场作业点(2023年12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每年冬天,漠河林场职工都会组成森林抚育队伍,扛着油锯、割灌机等设备,前往人迹罕至的深山作业点进行营林工作,修剪病腐木、被压木,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

本期主持:程婷婷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3359170111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