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绿皮车到高铁,从硬板票到电子客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春运的变迁成为时代发展的缩影。人们对春运的集体记忆的改变,更展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如今,回家过年的路更快捷、更舒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愈发多样。随着时代的演进,春运的故事将继续书写,而我们也将在这些变迁中不断见证祖国的繁荣与强大。
2025年春运的大幕已经拉开,我望着南北穿梭的一列列高铁,心中不由得激荡起退休前工作时的记忆。曾经在北京站、北京西站等地,我用相机捕捉着那些关于“春运”的瞬间。无论面对旅途怎样的辛苦,人们都怀着对于“团圆”的信念,汇聚成一股股浩荡的客流,乘坐列车,踏上回家过年之旅。
改革开放之后,打工潮如春潮涌动,流动人口因此急剧增长。每逢春运时节,我国铁路运输便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庞大客流。随之而来的“购票难”、“乘车难”问题,也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那些日夜排队、一票难求的经历,那些车厢拥挤、站立归途的场景,都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篇章。
这是1994年1月22日在北京站站前广场上排队等候上车的长龙,据估计,这一天从北京站上车的乘客达15万人。
1999年2月7日,北京火车站进入春运的第一个高峰日,上下车旅客达13万人。
2002年1月28日是2002年全国春运第一天。北京站在站前广场增设临时售票窗口,方便旅客购票。
记得那天,我早早地来到人头攒动的北京站拍摄春运。观察之后,我发现候车大厅检票处是反映有序流动最佳的拍摄位置。随即,我与站内执勤铁警取得联系。征求他们同意后,我将候车大厅检票处的一侧铁栏杆作为拍摄点,并上下试了几次,确保万无一失。待候车大厅广播开始检票,我迅速登上有着好几层高的铁栏杆,并用小腿紧紧抵住上一层栏杆来保持身体平衡。屏住呼吸,高举装着胶卷的照相机,对着挥动手臂、高喊“不要拥挤”的一位女铁路工作人员,就是一阵“盲拍”。当天,这张大场景的新闻图片发稿后,由于角度新颖、力度感强,被报纸广泛采用,成为当年春运较为经典的瞬间。
1993年1月14日,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区,车站服务员韩秀琳(右)在为旅客送水。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客运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过年回家轻松地拉个皮箱、背个书包渐渐成为常态。从“大包小包”到“轻松上车”,从绿皮车到高铁列车,从硬板票到电子客票……
1994年1月30日,北京火车站春运工作进入第二个高峰,当日从北京站上车的旅客约有11万人。这是大批在京务工人员在站前广场排队等候上车。
2016年3月3日,京广高铁车队深圳二组乘务员刘蕊在G71次列车到达郑州东站后迎候旅客上车。
本期主持: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