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废除了腐朽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从此,西藏开启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篇章。此后每年3月28日,西藏各地干部群众以各种形式纪念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
改天换地新世界
一出出人间悲剧,源于由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占西藏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几乎占有全部土地和大部分牲畜、生产工具,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挣扎在极端贫困中。
大街上到处是衣不遮体的乞讨者,饥饿的流浪儿童与狗争食,瘦弱的孩童费力地驮着领主的物品……类似的场景,曾是西藏百万农奴的真实写照。
从此,西藏的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这是位于西藏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搬迁安置点(2020年9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2764.94亿元,同比增长6.3%。而1959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
——当前,西藏共有42153名四级人大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9.2%。而旧西藏广大农奴处于社会最底层,无任何人身权利,更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被领主阶级当作私有财产随意用于赌博、买卖、转让、抵债和交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立健表示,民主改革是西藏人权进步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让翻身农奴获得了公民享有的一切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从此雪域高原走上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发展道路。
72岁的曲点,长期受持续性房颤困扰,在获知拉萨市人民医院可开展这类手术后前往治疗。经过术前评估后,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援藏医生郭丽珠,采用国际新技术缩短了手术用时,让患者短时间内就可下床活动。
群众就医是西藏60多年巨变的一个缩影。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东表示,旧西藏疾病肆虐、缺医少药,现在通过“组团式”援藏,已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藏目标,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领域同样显著。民主改革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以上,广大农奴和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新时代的西藏青年,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2012年以来,西藏教育投入累计达3000多亿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11019人,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1年。
——今天的西藏,劳有所得。202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444元,增长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78元,增长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
——今天的西藏,老有所养。已形成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为标志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2025年安排7000万元提高补贴标准,惠及1万余名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以及3.5万余名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
2025年西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安排资金148亿元,实施就业、基层供暖、教育、医疗等28项民生实事。
西班牙的红酒、澳大利亚的牛奶、俄罗斯的饼干、泰国的椰子水、法国的香水……坐落在拉萨的“爱西藏”跨境商品交易中心,各种进口商品琳琅满目。“过去网购进口商品要等很久,现在不到半小时就能买到,价格还实惠。”市民巴桑卓玛说。
各类进口商品进入高原千家万户,正是西藏对外开放的缩影。作为国家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西藏的虫草、苹果、矿泉水、哈达、青稞酒等“藏”字牌商品亮相国际市场,贸易伙伴去年已拓展至140个国家或地区,贸易范围从北美延伸到非洲、从南亚拓展到中东。
如今,西藏已形成以公路、铁路、航空有效衔接、相互补充的立体化交通格局,为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提供了便利。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四部医典》国际学术交流会……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底蕴,西藏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不断融入世界。
口岸是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的桥梁。2025年1月,一列载有家具、五金、生活用品的南亚专列从杭州来到日喀则市火车站。货物通过汽车转运后,经吉隆、樟木口岸出口到尼泊尔。数据显示,中国西藏去年对尼泊尔进出口51.2亿元,增长84.8%,占中尼两国贸易总值的32.7%。
“新的一年,西藏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大局,加快建设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日喀则国际陆地港,用好论坛、展会、赛事等重要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合作。”西藏自治区主席嘎玛泽登说,要加强与周边省区、援藏省市的交流合作,有序承接东中部地区先进技术和产业转移,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高原,用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海报设计:潘红宇
春回大地,绿意盎然。雪域高原处处涌动着生机活力。
66年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无私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西藏建设成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各族人民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改天换地新世界
一出出人间悲剧,源于由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占西藏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几乎占有全部土地和大部分牲畜、生产工具,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挣扎在极端贫困中。
大街上到处是衣不遮体的乞讨者,饥饿的流浪儿童与狗争食,瘦弱的孩童费力地驮着领主的物品……类似的场景,曾是西藏百万农奴的真实写照。
从此,西藏的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这是位于西藏山南市贡嘎县的森布日搬迁安置点(2020年9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2764.94亿元,同比增长6.3%。而1959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
——当前,西藏共有42153名四级人大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9.2%。而旧西藏广大农奴处于社会最底层,无任何人身权利,更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被领主阶级当作私有财产随意用于赌博、买卖、转让、抵债和交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立健表示,民主改革是西藏人权进步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让翻身农奴获得了公民享有的一切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从此雪域高原走上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发展道路。
安居乐业新生活
“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手术费用医保报销了90%多,这在旧社会无法想象。”曲点说。
2015年8月,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正式实施。这一机制通过“以院包科”和人才“组团式”选派模式,形成团队优势、发挥整体效应,为高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2022年,安徽省援藏工作队在勒布沟引入莓茶种植,试验性种植30亩。这是当地村民在采摘莓茶(2023年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来自山南市克松社区的白玛旺庆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爷爷常讲,民主改革前,他每天为农奴主放牧十多个小时,但只能领到半斤糌粑,完全不够吃。”白玛旺庆说,在旧社会,他们全家只能世代为奴,更无法享受医疗、教育等权益,“我上学就有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的政策,这在爷爷生活的年代是无法想象的。”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中心小学学生在食堂用餐(2024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时强调,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今天的西藏,住有所居。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2024年新建续建保障性安居工程3.95万套(户),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18个。西藏计划投资37.75亿元,新建及改造供暖总面积622.41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惠及近20万群众。
——今天的西藏,学有所教。义务教育学校共有931所,区内在校生54.11万人、教职工5.3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