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日县长所乡嘎旦村,国家电网工作人员在挖槽预埋电线(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新华社记者林建杨、白少波、刘洲鹏
相比临时安置的救灾帐篷,活动板房更坚固耐用、安全温暖。目前定日县各安置点已安装板房超千户。灾区群众生活正转向过渡期安置。
13日是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的第七天。上午9时30分,西藏定日6.8级地震遇难同胞悼念仪式在受灾最严重的长所乡举行。参与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公安民警、医护人员、青年志愿者及有关企业员工、干部职工、震区群众代表数百人,脱帽肃立,向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
“政府很快就给我们发了各类物资,没想到能那么快搬进板房,有房子住,很踏实,也很舒适。”灾后首批入住板房的长所乡古荣村村民卓玛次仁说。
在定日县措果乡野江村,一个小女孩在和消防员掰手腕(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藏专家蒋耀文正是奔赴灾区的其中一员。地震发生时,他就在拉萨。当晚7点,他便与其他援藏医师一道,抵达定日县人民医院参与救援。“我们这支队伍,本来就一直都是在高原上拉练的。”蒋耀文说。
长所乡56岁的村民扎西在地震中头部受伤,当天他就得到了治疗,这得益于各级医疗机构在各个村安置点开设的帐篷医疗点。据最新统计,西藏医疗卫生机构有1821个,医疗机构床位数2.2万张。
西藏是全国唯一由国家全额投资支持公路建设的省份。1953年至2023年,国家累计投资3250.96亿元用于西藏公路交通建设。目前,西藏公路里程突破12万公里,所有的县乡和建制村都通了油路或硬化路。
地震后仅10分钟,救援飞机便出现在天空;不到30分钟,救援搜救工作已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全面展开;不少震区受灾群众当晚就吃上了热饭、住进了帐篷;一周时间里,帐篷医疗点、图书馆、心理辅导室陆续开设……
目前,抗震救灾工作正处在关键阶段。定日仍余震频发,加之降雪低温,推进抢险救援、群众安置、物资运输、灾后重建等各项工作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现在,村民们可以更有保障地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了。”定日县古荣村党支部书记次仁平措说。地震发生后三天,这个受灾村庄的107名村民就全部从帐篷搬进了活动板房。在公安干警、森林消防、部队共同努力下,唐卡、铜器、囤粮等群众财产陆续被抢救出来。村里也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孩子们期待着看上电影。
<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padding: 0px;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据西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副厅长郝涛介绍,在国家及社会各界支援下,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未来将继续做好灾区安置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继续向灾区调运救灾物资,解决灾区急需问题,提升受灾区群众临时安置生活水平,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