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位以笔为枪的新闻战士,在1942年日军“大扫荡”中壮烈牺牲,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刊号在八路军太行抗日根据地出版。在发刊词中,报纸旗帜鲜明地提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建、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
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虽然报馆经常转移,但报纸的出版从未间断。《新华日报》(华北版)被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
朱德总司令曾称赞:“新华日报一张顶一个炮弹,而且天天在和日寇作战。”
历史没有忘记。1986年5月28日,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在麻田西山举行揭幕仪式。碑身上刻满了这些英烈的名字,他们中最小的是勤务员魏天文,只有13岁,年龄最大的炊事员牟忠衡,也不过50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研学团队。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瞻仰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参观新闻烈士展厅。讲解员告诉记者,每每讲完新闻烈士的故事,展厅总会陷入一片肃穆的寂静,不少人都忍不住落泪。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作者:邓浩然、马晓洁、裴元新、董曜语
编导:王梁
包装: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