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电商平台上,一款多功能趴睡枕因“擦边带货”而销量暴增,引发公众对电商平台“尴尬推送”的讨论。众多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在公开场合和手机音量“赛跑”的“社死”经历,表示一些产品宣传广告语“0帧起手”,极具暗示的语言让人十分尴尬。
受访人士建议,通过完善法治体系,加强平台监管,优化算法技术,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监督直播电商平台规范有序发展,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购物氛围。
今年春节前,兰州市民马葶在电商平台为家人购买过袜子,随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被多次推送相关广告和直播间,开场“穿了跟没穿一样”“超薄无感”等类似的广告语让她极度反感,“设置‘不感兴趣’,但清净两天后又会推送”。
多名喜欢网购的消费者说,以前是搜索过类似关键词,才会被推送相应视频,但现在电商直播平台的“擦边”营销不搜也推,一旦在公众场合不慎点开就十分尴尬。“而且这种推送防不胜防,很怕孩子接触到。”马葶说。
然而,“擦边”泛滥已催生专门的“擦边”主播。记者调查发现,“擦边”主播已成为一门“职业”,教人“擦边”也成为黑灰产。在某社交平台搜索“擦边带货”,出现上千条分享攻略,一些博主通过“3小时赚两千”“擦边月入三四万”等极具吸引力的标题在评论区“带路”,诱导网友进入主页“私聊”。
见记者没有回复,该博主又私信表示,如果担心国内“不好开展”,可提供帮助转战海外,“市场更大,赚得更多,保底一天能赚6000多”。
业内人士表示,近两年来,一些商家将“擦边”与产品讲解结合,把暧昧语言、暗示着装等当成销售密码,认为这样做既引爆了流量,还躲过了监管。
“如果产品点击率高,那么就能以较低的出价排在前列,如果点击率低,商家就需要出很高的价才能排名靠前,所以很多商家为了降低付费推广成本,走了博眼球引流的‘擦边’偏门。”王雪莲说。
王雪莲说,比如,深夜时段一般是“擦边”直播出现的高峰期,这一时段审核人员相对较少,审核“漏水”的情况便难免出现,这在无形中让一些商家推销尺度越来越大。
虽然算法推荐的底层逻辑主要依赖关键词,与消费者或相似画像人群所浏览的历史内容有关。但现如今直播电商平台的浏览人群结构复杂,“不排除算法因相似人群定位不准而产生错误画像,一些没有搜索经历的消费者被误推不良内容”。王洪鹏说。
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盛玉华介绍,目前法治层面对“擦边”营销的司法认定仍依赖“社会公众一般认知”,缺乏量化标准。“擦边”不是法律术语,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指介于合法与违法之间性质模糊的行为,实践中需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判断,定性有难度。
净化电商营销有待“双向奔赴”
盛玉华说,“不搜也推”行为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权,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最小必要原则”,平台通过非必要关联数据,如深夜浏览时长等推测用户需求,超出服务目的范围收集信息;其次违反知情同意规则,平台通过用户非主动提供的间接行为数据推测其潜在需求,涉嫌“未经明示同意处理敏感信息”,构成对私密信息的非法刺探。
受访专家表示,相关部门应在科学监管上持续加码,通过优化奖惩制度,鼓励优质内容推送,对屡教不改、顶风违规的账号及平台,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倒逼行业整体主动抵制低俗营销内容。
盛玉华表示,法律法规建设层面也应齐头并进,以“有形之手”护航消费者。他们呼吁,制定平台负面清单,细化“擦边内容”认定,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明确“擦边”行为的法律边界,并定期更新以应对新型规避手段。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姜伟超 马莎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