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讯调查 > 正文
新华调查丨追寻“年味”的变与不变:这个春节,你怎么过?
来源:新华网 2025-01-25 07:01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访各地,寻年味、看传承、读变化,探寻古老中国年绵延几千年的基因密码。

“一戏,鲤鱼摆尾!二戏,鱼腾千里!三戏,鱼跃龙门!”

春节临近,嬉鱼灯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作为徽州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瞻淇鱼灯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动,流光溢彩。

一度面临传承之困的鱼灯,如今成了黄山市的“顶流”。春节前,不少村民早早回乡组织鱼灯会,鱼灯表演也从正月期间的固定节目变成了常态化民俗活动。

  2025年1月8日晚,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鱼灯队在村里表演。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给炮龙节制作的订单有20多条,还不算小龙、蛇。”甘狄英说,今年订单较多,春节前正是扎龙最忙的时期,大家都在加班加点。

“民俗庆祝活动与年轻人追求快节奏、新鲜感的生活方式有共通之处,能让情绪得到释放,还‘自带流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分析,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张力,在传承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发。

  传统习俗正发展

融合新创意的年画,出自广东佛山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之手。她觉得,非遗就是要给大家用起来,走进千家万户,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

过去,春节仿佛给按部就班的生活按下“暂停键”:一桌年夜饭需要一家人早早准备,节日期间要拎着大包小包挨家挨户串门拜年……现在,年夜饭有预制套餐、动动手指可红包转账,“过年”似乎只是平静日常中泛起的一丝涟漪。加之近年烟花爆竹放得少,让一些人觉得“年味淡了”。

如今,在“中国花炮之乡”湖南浏阳,借助无人机、天幕,同时结合AI、全息投影等技术,烟花能够营造出流星雨、天外来物等视觉奇观。此外,通过研发气态发射型烟花、新型环保鞭炮等,源头上减少燃放对环境的影响。据统计,2024年春节前后,浏阳燃放企业在全国各地燃放大型焰火近550场。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陈忠烈指出,随着时代发展,年俗传承发展的环境出现了变化,年俗本身势必要随之变迁。这不代表传统民俗的影响力在降低,而恰恰是不断更新前进的象征。

这届年轻人开始“整顿”年味了!

走出家门,人们踏进游园会,迈进博物馆,坐进电影院,与熟识或陌生的“TA”分享过年的快乐。

非遗美食品鉴区香气四溢。一名正在品尝全鱼宴的游客竖起大拇指:“这鱼太鲜美了!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非遗美食,还可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收获满满。”

走上“云端”,“赛博年味”红红火火。

“这些庆祝春节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林继富说,春节内涵的不断发展、丰富,反映出当今中国人文化生活愈发充实。“现代元素融入传统中构成新的知识生产,这恰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契机。”(记者杨湛菲、刘美子、邓瑞璇)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3359170111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