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展出的青铜神兽。 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玉文化是长江流域先民书写的独特篇章。在展览开篇的“琼琚凝华”单元,观众可以遍览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代的代表玉作。展厅入口处是一件来自长江下游的“礼物”——良渚文化的兽面纹玉三叉形器,其类似“神灵面具”的造型,与后世商周青铜器纹饰有共通之处,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9月23日,参观者在“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上观看展品。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长江流域的漆文化是一部跨越8000年的美学史诗。“漆韵流光”单元重点展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漆器精品,楚式漆器的龙凤纹与汉代漆器的云气纹精妙入微、相映成趣。尤其是出土于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的猪形酒具盒惟妙惟肖,器面丰富多样的狩猎、宴饮场景栩栩如生,展现了长江流域漆文化的独特风貌和审美意趣。
来到长江流域的青铜时代,神秘浪漫与灵动多元的气息扑面而来,奇丽灵动的长江气质熔铸于繁复精巧的青铜器中。25件承载着上游巴蜀文化、中游曾楚文化和下游吴越文化的精美文物,不仅呈现了长江全域青铜文明的辉煌历史,更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对话”、交融的见证。
9月23日,参观者在“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上观看展品。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在“浮光跃金”和“土火之艺”单元则分别介绍金银器的风俗特征和陶瓷器的转变过程,传递出古人对美好器物经久不衰的热爱,同时揭示了此类器物随文明发展产生的器类更迭和演变,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与包容性。
“本次展览中每个器类根据时代早晚排布,不仅可观照器形的时代特点与演变,还能寻觅到长江文明起源、蓬勃、鼎盛、发展的文化基因。”本次展览策展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考古研究部馆员沈美辰说,展览创新性地以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不同质地的文物精品为载体,深入挖掘长江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等多元信息,呈现“江流万古”的特征。
据介绍,本次展览精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等文博单位馆藏文物,旨在增进公众对长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阐释“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重要意义。(记者喻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