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国宝美鉴》第五集:运水之势 书写共生之道
来源:新华网 2025-06-25 20:44
编者按:在历史长河里,古人观水之势、悟水之性,从逐水而居到驭水而兴。都江堰屹立两千多年,不仅是驯服江河的工程奇迹,更是以水为笔、大地为卷,书写了“道法自然”“天人共生”的社会发展之道。

6月16日,由新华网、贵州茅台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国宝美鉴》正式上线热播。节目共十五集,从五个维度解码国宝背后的文化密码。

《国宝美鉴》第五集“运水之势”,讲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建造,以及背后蕴含的古人利用水资源的卓越智慧。

 
1:29
/4:46
 
 
 
 
 
 
 
 

岷江奔涌,玉垒山横亘。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面对“水旱从人”的终极命题,建造了都江堰的惊世工程。无坝引水、开山分流,这座“伟大的历史奇迹”以天人合一的哲学,将狂暴江河驯为润泽天府的血脉,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

宝瓶口如天工利刃劈开玉垒山,鱼嘴分水堤借势化形实现“分四六,平潦旱”,飞沙堰更以弯道环流巧排沙石——三大主体工程不见钢筋水泥,仅凭山形水势的精准拿捏,便织就一张动态平衡的水网。烈火焚山、冷激裂石的智慧,让坚硬岩层在热胀冷缩间为清流让路,书写下古人“道法自然”的工程史诗。

当江水涌入平原,一场静默的能源革命悄然兴起。水碓水流舂米,水磨飞旋磨面,大型水筒车如龙骨汲水上山,水利鼓风机冶炼铁器……水力取代人力,成为推动石磨旋转、鼓风冶铁的无形臂膀。这些“以水代工”的机械,在农耕文明的长卷上,刻下了绿色生产力的超前觉醒。

岷江之畔,李冰父子与蜀地百姓以“深淘滩,低作堰”之法,俯身聆听江河脉搏,引水为用,泽被天府。赤水河旁,茅台人承此古意,心怀敬畏,守护一河清波。

千年前的治水智慧,不在降服山河,而在读懂其呼吸律动;今日的守护之道,亦循此理:育山林以蕴万物生机,净河滩而引百鸟归栖。非一味索取,而是平衡生态之妙——循微生物之道,护山林之韵,终使人间佳酿得山水灵韵。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8809175968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