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文明探源|下汤遗址:穿越新石器时代的人间烟火
来源:新华网 2025-03-22 17:37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汤遗址。

  那时,这里已有村落,先人们种稻、建房、烧陶。如今,我们来到这一遗址,感受新石器时代的人间烟火,感悟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烟火不断

  下汤遗址航拍图,遗址上方已修建了保护棚。新华社发(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沿着探方内侧的土阶,向下迈出第一步,脚就触及了好川文化时期的地层。这一时期距今已有4500年-4000年。考古工作者在地层中发现了有代表性的陶器,以及古稻田和环壕的遗迹。

  继续往下,就是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地层,距今8300年-7000年,出土过这一时期留下的稻米和动物骨骼。

  下汤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副主任仲召兵研究馆员介绍说,下汤遗址经历了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好川文化,贯穿了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始终。“它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绵延发展的生动范例。”

  事实上,下汤遗址里还有商周、唐宋、明清时期的遗迹。仲召兵说,这里地处相对独立的盆地,各种资源丰富,东西临水,靠近水源,但是又不易受到洪水侵袭,土地平坦,适合农耕,是一片适合居住的“风水宝地”。

  稻香陶红

  下汤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新华社发(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研究员说,这些碳化稻米已经具备了驯化的特征。而在更深的未经人类扰动的生土层里,吕厚远团队已发现了距今4万年-2.7万年的野生稻遗存。

  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精神上的追求。下汤遗址的先民很有“仪式感”,各处台地上已发现了50多座器物坑,使得下汤遗址成为上山遗址群中器物坑最多的一处。

  图为下汤遗址中的一座高等级墓葬。新华社发(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而这些“万年陶器”代表的是当时的“高科技”。近1万年前,先民已经掌握了捏塑法、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多种制陶工艺,并在涂饰实践中发展出彩陶工艺。

  图为下汤遗址出土的小陶杯和大陶缸。新华社发(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最大的陶器是一口直径46厘米的陶缸。缸里塞进了15件陶器。

  而最受人喜爱的是“筒形罐”,口微敛、无沿、深腹、平底,齐沿处有对称的“双耳”,身披古朴又低调的“红衣”。这种器型在其他的上山文化遗址中没有发现,是下汤遗址特有的,被大家称作“下汤罐”。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李新伟表示,可能是稻作农业的丰厚产出,让先民有能力追求更为精致的生活。

  远古“建村”

  最早的“下汤村”是什么样子?考古发现,上山时期的先民既借助了自然地貌,也对自然环境进行过一番改造。他们依托一处自然台地为中心建“村”。中心台地发现了4座集中分布的房址,其中有1座圆形房址和3座长方形房址。

  专家推测,槽里本来埋着木质的地栿(地梁)或者立着木质墙板,因为有的基槽两侧有柱洞遗迹,在这两边立柱,可能是用来支撑或加固墙板用的。

  图为下汤遗址发掘现场。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在“村庄”内部,先民也会划分区域。仲召兵介绍说,除了台地外的壕沟,先民还在中心台地开挖了沟渠,也可能具备隔离功能。

  上山文化遗址群构成了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而在已经发现的24处上山文化遗址中,下汤遗址是其中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内涵最为丰富的遗址,让世人看到远古村落的图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说,下汤遗址的考古成果可以让学界更好地用中国材料来描述农业社会的形成。

 

  视频记者:王怿文、李涛

  统筹:孙闻、李欢、赵婷婷、孟洁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3359170111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