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游项目不再局限于红色文化,而是拓展至乡村振兴、劳动实践等多种“课堂”,参与的游客也不局限于团体学习,越来越多的散客被更加丰富有趣的“课目”吸引而纷至沓来。
学生在金寨县南溪镇立夏节起义旧址参加研学游。新华社发
金寨只是“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游拓展升级、跨界创新的一个缩影。在“科创之城”安徽合肥,以科创科普为主题的旅游路线近年来也愈发受到关注,游客们可以前往新能源汽车生产一线,探秘汽车“智造”;也可以登上科学岛,近距离了解国家大科学装置,感受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市民参观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不仅是孩子们的向往,也是我们大人的向往。”来自上海的42岁游客孙伟华说。这个寒假,他和妻子带着上小学的孩子来到皖南黄山黟县,入住一家以徽墨非遗技艺体验为主题的民宿,在游玩之外还参与体验课程,听制墨手艺人讲述华夏文脉背后的故事,亲手尝试制墨古法。
住客在黟县宏村镇龙江村的一家民宿内学习制作徽墨。新华社发(汪澄摄)
来自河南的游客张宁宁在假期和家人一起来到黄山歙县,在以鱼灯制作技艺闻名的瞻淇村,体验了源自宋朝的传统鱼灯成为今天“顶流”的盛况。张宁宁说,特别看到一些外国游客惊叹鼓掌时,“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爆棚’。”
无论是对红色文化的主动探寻,还是对传统文化的追随热爱,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行走的思政课”火热的背后,是近年来旅游需求的升级。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般的观光旅游,而是渴望在旅途中收获深度与内涵,寻找心灵的触动。“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游的主动拓展创新,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让更多人从中汲取知识与力量,感受文化与旅游的独特魅力。未来,随着更多地方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它将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记者:刘美子、朱青、周牧
<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padding: 0px;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海报:刘旭峰、夏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