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维护,我市“三北”防护林一片绿意盎然。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四轮驱动 攻坚再加速
“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高度重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全域治理,科学治沙、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两年来,我市实行‘四轮驱动’,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进一步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全面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市林业局局长刘捷说。
同时,我市持续开展重点林业科研项目研究,“石质山困难地造林关键技术”入选国家林草局重点推广名录,引进“北林雄株”新品种,编制封山育林等地方技术标准,推广北部防风阻沙综合治理技术。市规划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蓟州区积极谋划2.26亿元的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重点实施困难地造林8.5万亩。广泛宣传防沙治沙成果,连续两年开展“我为‘三北’种棵树”义务植树活动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登上位于蓟州区北部山区的罗庄子镇山顶眺望,远处连绵的山峰形成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山林之间,绿色生态的守护者们如往常一样护林、巡林。
“三北”工程造就巨变,我市林木资源总量实现快速增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在燕山南麓打造了“绿色长城”式生态骨架。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三北”六期工程重点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和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7.16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5.33万亩,造林1.83万亩。
历史上,海河上游的永定河、潮白河、蓟运河、青龙湾河等河流多次泛滥,河流改道冲击和淤积,在天津西北部形成大面积的沙区。经过多年治理,“三北”工程区依托路、河、渠建设宽幅防护林带,建设了大面积的成片林地,治沙效果显著。
随着越来越多沙化土地逐步转向稳产农田,我市通过在沙地上栽种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推行林农、林苗、林药、林牧、林菌等多种复合经营模式,促进了沙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查显示,速生丰产林仅木材收入每亩每年达600元至800元,经济林每亩年收入在数千元至1万元。
林还是那片林,如今却遍地是“金银”。“三北”工程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我市以林为“宝”,坚持不懈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三北”工程各区大力推广林下经济,积极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多种模式,发展林粮、林药、林花、林菌和林禽、林蚓等产业。其中,宝坻区发展林下经济2.2万亩,蓟州区林下经济超过20万亩,实现了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协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实施好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落实市级财政配套资金,严把工程设计、施工质量、资金使用、安全生产关,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坚持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大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力度,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质量,持续实施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巩固绿化成果。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有效路径,强化政策供给,培育壮大特色林果产品,积极发展林下产业,推动盘山等知名森林景区升级提质,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富民。”市规划资源局绿管处处长唐俊说。(记者 陈璠 记者 钱进 潘立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