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9日,一名观众在北京天天中影汇影院大堂的自助取票机上取电影票。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华社记者董小红、张漫子
5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1》)曾获得50亿元的票房奇迹,并在观众的高口碑中掀起中国动画电影风潮;5年后,《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带着更生动的故事、更震撼的场景回归,引发全民热议。
截至2月2日,在中国社交网站豆瓣上,这部电影评分高达8.6分,其故事结构、动画技术和审美艺术等多个维度都得到了观众认可。
《哪吒》系列电影制片人、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CEO刘文章说,《哪吒2》以创造性的动画想象力赋予电影大场面全新的视觉呈现方式。
“在制作上,我们追求精益求精,勇敢挑战‘不可能’。《哪吒2》仅特效镜头就超过了《哪吒1》的全片总镜头,特效制作人员也是第一部的几倍。”刘文章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动画电影创作的一座巨大宝藏。动画电影需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哪吒》系列电影导演饺子说。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副教授苟强诗认为,将经典的中华美学观念融入当代动画电影创作之中,《哪吒》《长安三万里》等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也将带动更多“国潮”动画电影的兴起。
<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padding: 0px;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中国文学经典是动画电影最大的文化IP。哪吒、杨戬等‘新神话’已搬上动画银幕,但文学经典远不止这些,关键是要用当代的叙事艺术创造性地改编经典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苟强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