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来自实践
穿起屏蔽服,挂上安全绳,爬上数十米高的铁塔——这是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工陈颢元的工作日常。
陈颢元是班组里唯一从事带电作业的博士,在他看来,学了十多年的钢结构知识,用在铁塔检修上再合适不过。
“读圣贤书,功在书外,明圣贤礼,道在知行。我们学的很多东西,其实真正应用到它的地方应该是在我们的一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颢元说。
图为陈颢元在带电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受访者供图)
然而,第一次上塔干活,他便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因为体重较重,陈颢元的体力比同龄人差一大截。
“我们这种高空作业的,重10斤可能就意味着比别人多带10斤的工具包,在塔上会无限放大体力消耗。”陈颢元说。
图为陈颢元在高空作业更换绝缘子。(受访者供图)
但陈颢元并没有退缩,在一次次爬塔作业中,一个又一个奇思妙想的“金点子”在实践中开花结果:面对总被体力和技术“卡脖子”的难点,陈颢元和团队脑洞大开,用新型合金材料给工具“瘦身”,让扳手、钳子“减重不降效”;给工人们配上机械“外骨骼”,能在爬塔时给人提供上肢助力15kg,让普通小伙变身“大力水手”;传统卡具因绝缘子尺寸差异常导致匹配困难,严重影响效率,他巧借相机光圈结构提出“仿生自适应卡具”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陈颢元参与研制的外骨骼机器人首次在超高压检修中应用,图为作业人员身穿外骨骼机器人,登上铁塔作业。(受访者供图)
“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应用到一线。”陈颢元表示,现场的痛点就是科研创新的源泉。“我们抓准了现场需要什么,这样我们的创新才能够走得远,也才能有意义。”
创新成于实干
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记者见到王守波时,他刚从乌兹别克斯坦回来,正忙着和工作人员研究温室大棚的升级改造和国外市场的拓展。
王守波,“80后”,山东寿光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很早就确定了长大要把寿光蔬菜卖到全国、全世界的志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了大棚建设工作。从基础建设到结构搭建、设施安装……慢慢地,王守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
图为山东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激光焊接机器人工作画面。(受访者供图)
帮助客户建大棚、涉足温室骨架材料生产领域、创新设计多功能温室大棚……不断创新,不断突破,随着业务的增加和知名度的提高,王守波逐渐把寿光的大棚建出了国门。
“第一个国家是土库曼斯坦,当时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到了土库曼斯坦当地,对当地的气候进行研究。经过几次的设计与改进,我们建设的温室大棚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种出的蔬菜产量也比较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王守波说。
目前,王守波的公司已将寿光温室大棚建到全球40个国家,打造了294个种植园。
图为王守波(左一)与乌兹别克斯坦客户在温室大棚里。(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新农人、作为一名劳动者,王守波感到非常光荣自豪。“未来要继续扎根农业、扎根寿光,根据全球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为全球的农业种植者提供温室一站式定制服务,将寿光的农业设施装备和种植技术、种植标准带到全球。”王守波说。
创新在于突破
创新,不仅是灵光乍现的火花,更是厚积薄发的果实。
刘晶晶是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研究院的一名研发人员,主要从事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的研发。这种高分子化合物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应用在建筑防水、胶粘剂、涂料和纸张加工方面。
“我们的研发团队以实施多品种、差异化、绿色化、精细化为开发目标,产品品种由引进的6个发展到25个,并实现乳液生产技术全面升级。”刘晶晶告诉记者。
图为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产品。(受访者供图)
最初接手防水领域的高性能乳液研发课题时,国内相关领域产品在客户中认可度较低,这给刘晶晶的课题研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高性能乳液既要达到建筑防水性能要求,也要有良好的施工性能,还不能增加下游采购成本……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刘晶晶和团队研究竞争对手样品,查阅资料,开展大量实验……经过反复摸索,最终掌握了这种特殊乳液生产的要点,完成了样品到产品的转化,并得到客户高度认可。
2月11日,工作人员在对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产品进行转运。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刘晶晶表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为老百姓的生活带去更多绿色环保的精细化工产品,为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她是非常骄傲的。“我也会继续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钻研,争取能有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百姓,为美好生活加油。”她说。
今日之中国,“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铁塔之巅的创新火花,到“全球定制”的农业合作,再到实验室里的绿色突破……神州大地上,无数劳动者正以拼搏之姿,向着未来,奋力奔跑。
4月29日,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海林(左二)和同事调试一台焊接机器人。新华社发(杜鹏辉 摄)
3月25日,在东莞的广东拓斯达大岭山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在测试工业机器人产品。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4月16日,在嘉兴南湖区湘家荡农业加工园的老字号企业嘉兴酒厂的地下酒库内,工人在开坛检查年份黄酒的色香味。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日,中化农业MAP中江技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蔚(左)、周信宇在记录中江县酿酒专用小麦基地的苗情。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4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纳米离子探针实验室,胡森研究员(前)、郝佳龙高级工程师观察月球样品检测数据。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4月21日,天章卫星工作人员在组装卫星前进行加热片粘贴练习。入驻鹤壁市卫星智造产业园的企业天章卫星,成功获批建设年产100颗卫星的生产资质,是集研发、制造、总装、测试于一体的卫星制造基地。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统筹:吴炜玲
编导:杨慕茜
作者:冯媛媛、潘志伟、王自宸、李爱斌
马芙蓉、黄瑾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