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蓝色飘带”盘旋在巍巍太行的千仞绝壁间,见证着新中国劈山引漳、重塑山河的人间奇迹。
今年4月,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渠水奔涌如初,精神历久弥新——一曲“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凯歌冲破激流险滩,奏响“滚石上山”的时代强音。
“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站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讲台上,76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回想起,红旗渠水滚滚而来的那个激动人心的下午。
张买江(右)在红旗渠干部学院向学员讲述当年修渠的情景(2025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十万建设大军毅然开赴太行山。一分钱掰成几瓣花,没钱再想办法,一锤一钎,修成举世震撼的“人工天河”。
“今天,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以什么样的成效,去面对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的老一辈‘修渠人’?”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不时自问。
“倒下躺平,林州决不允许。”即便财政异常困难,林州每年仍拿出2000万元作项目谋划资金,5000万元作产业招商基金。
然而,前些年,行业整体下行,公司前景暗淡。
一切努力化作发展后劲。去年,林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7.2%,GDP同比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总量升至河南省第4位。
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大道(2025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在解决困难中,林州干部群众对困难认识更清晰。“现在的困难问题,只是一个周转问题,一个时间问题,跟修红旗渠比差得远。”孙建铎说。
渠水奔流处,困难自低头。
什么是精神,就是心里有股劲
李茂德,46,姚村公社北陵阳
……
“你爹没把渠修到底,你就去替他完成吧。”父亲在修渠中牺牲,母亲擦干泪,送张买江上工地。
担水、背钢钎、放炮……干体力活,还填不饱肚子,张买江饿得慌,就去摘柳絮、抠青树皮吃。
远眺南太行,红旗渠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千嶂绝壁之上,流淌在林州大地,滋养着林州人。
庙荒庙荒,连庙都荒。穷、乱、脏,庙荒人出去不敢说自己是庙荒人。
村子刚改造出模样,发展正吃劲时,郁林英三项癌症齐发,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留个半拉子,死都不合眼,得把这事完篇。”心有所触,郁林英又支棱了起来,干得更拼命。
爷爷为修渠打铁,红旗渠流淌进郭钏的血脉,化作一股闯劲。
他刚任林州重机总经理没几个月,外部环境突变,公司资金链接近崩断。一时间,债务到期,交货违约,股票被挂ST……企业一度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卖壳换钱”的声音。
“从牙缝里抠钱,也得技术创新。”郭钏决意闯这条险路,坚持两年多,公司成功研发出高性能耐磨防腐液压支架,技术参数领先于行业水平。新技术迅速提升业绩,2022年扭亏为盈,2023年大幅盈利,企业稳步向好发展。
红旗渠流不到林州南部的临淇镇,但修渠时这里同样出工出钱,磨砺出一股心怀大家的干劲。
乡亲们跑来帮他收拾,老人们拿出卷在塑料袋里的钱,一张张五块的、十块的,塞过来。小时候,父亲去世早,乡亲们照顾他。又遇难处,还是如此,张益智泪如雨下。
这两年,他许下一个愿望:“待我干不动时,景区捐给国家。”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字红旗渠精神,在林州随处可见。有的挂在屋内,有的刷在墙上,有的刻在石头里,光远新材董事长李志伟以之作为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困境之下,公司创新投入没有停。“那时烧钱啊,有点烧得快顶不住了。”看好前景,李志伟咬牙硬顶。
工人在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布生产车间进行原丝巡检(2025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很多客户问,这样国际一流的项目怎么放在了林州?李志伟回答:“红旗渠精神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培育“7+28+N”重点产业链群,大力发展空中、陆上、海上、网上四条“丝绸之路”,办好10项省重点民生实事,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加强基层治理……河南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
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附近拍摄的红旗渠总干渠(2025年3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在外挣了钱,李明生选择了回村当村支书。不料,头天上任,第二天就被举报。
村里没有水泥路就修路,没有产业就发展乡村旅游,还搞起林果经济。看到李明生干实事,村民顺了气,村里氛围越来越和谐。一派向好景象,魏家庄拿到“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
与山共峻极,与水同流长,红旗渠精神生生不息。
游客在红旗渠分水闸参观(2025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如今,李媛讲红旗渠故事驾轻就熟,正从讲故事向理论研究上掘进,这是她当前要修的“红旗渠”。每次讲完课,她总会把心中反复自问的那道题,也留给学员:
视频记者:杨静、任卓如、刘振坤
统筹:杜宇、陈炜伟、李梦娇、黄小希、肖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