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瞭望·第一学习|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
来源:《瞭望》 2025-04-07 11:55
习近平文化思想熔古铸今、汇通中外,是在科学处理变和不变、传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等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使其既能传承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的核心价值,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又能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从十一个“深刻领会”和十六个方面谋划部署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4年12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对于当今世界文化激荡展现的新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方能善于创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赓续中华文脉中不断开拓前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替代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能力、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只要一以贯之地坚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必能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这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来,同时也是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走来。只有立足于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正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我们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古老文明中获得了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因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获得新生。

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熔古铸今、汇通中外,是在科学处理变和不变、传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等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使其既能传承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的核心价值,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又能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国家长期繁荣强盛。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较好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重要原则,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为此,必须积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国际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提倡尊重文明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交锋,国内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思想多元多样,这些都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创新观点,彰显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扎根中华文化沃土、洋溢鲜明时代精神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全社会有目共睹。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世界文化激荡的时代背景,着力解决我国文化领域突出的现实问题,既有文化理论思想体系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贯彻,不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瞭望》2025年第14期 )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3359170111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