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第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5年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增长到8.7万亿元,实现五年迈上两个万亿元级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
◇5年来,川渝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携手将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多个“全国首创”改革成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诞生:探索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金融案件的专门法院——成渝金融法院;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联合河长办——川渝河长制联合办公室;建设全国首个跨省域自贸试验区合作示范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31、67、160、248、300、320——从2020年到2025年,共建项目数量呈现一条上扬曲线,彰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昂扬势头。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针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推动形成“1+N”规划体系,谋划实施成渝中线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布局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一批重要平台,统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一批重大改革……5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与川渝两地紧密配合,秉持一体化理念,一盘棋谋划,稳步推进各项任务举措。
重庆先后出台《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重庆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
共建“经济圈”,成渝地区集聚资源要素,加速形成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产业链枢纽。5年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增长到8.7万亿元,实现五年迈上两个万亿元级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
积厚成势 整体跃升
在重庆,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95万辆,同比增长超90%。汽车产业“一马当先”引领工业经济发展,重庆成为全国第九个人均GDP突破10万元的省区市。
高质量建设“双核”。
“双核”引领“双圈”协同共进。
围绕“双圈”,北翼“展翅”,南翼“腾飞”。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进程引领双城经济圈北翼“展翅”。比如,四川开江与重庆开州组建“开开制造业发展联盟”。四川省胜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家门口就找到合作伙伴,一年可节省运输成本上百万元。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产业融合为根基,川渝两地推动双城经济圈优势互补、协作升级。
——清洁能源基地加速建设,夯实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支撑。白鹤滩水电、雅砻江腊巴山风电等项目投产,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天然气(页岩气)千亿方产能基地年产气量超700亿立方米,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
电子信息产业是川渝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支柱产业。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加快补链强链,成渝地区一跃成为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出自川渝。
——新兴赛道前瞻布局,共拓未来产业新空间。川渝两地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等为契机,协同打造要素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吸引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落户。川渝两省市工业互联网标识累计注册量、解析量均突破380亿个(次),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迈入新阶段。
重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5年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川渝两地携手共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携手推动综合实力持续迈上新台阶,合作共建打造区域协作新亮点,标志性成果由点及面持续涌现,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展现新气象,双城经济圈进入积厚成势、整体跃升新阶段。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科学城(2024年10月17日摄)。王曦摄/本刊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历史上首次发现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特宇宙线的起源天体;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启动新一轮物理实验;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深地液氮低温实验平台开始调试运行……2024年以来,一批源自成渝地区大科学装置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创新“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壮大科研力量。
西部(重庆)科学城以“重大疾病下一代诊断技术”为主攻方向的金凤实验室,聚集全球相关领域19个优秀团队、400余名科研人才,2024年10月集中发布了单碱基精度3D全景空间多组学技术、单细胞多组学智算平台等6项重点科技成果。
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强化平台支撑,提升科研效率。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超瞬态实验装置、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目前,科技部批准川渝新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2个,支持实施国家各类研发项目4066项、经费46亿元;川渝重组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26个,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新挂牌运行11家。
共建技术转移联盟,打造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激发科研活力。
2024年,川渝两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800亿元。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领域实现了一批合作成果落地转化。《202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20年的100.00(基期)提升至173.47,年均增速达20.16%。
清晨,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加氢站,常常能看见满载工业零部件的氢燃料电池卡车排队加氢,它们的目的地是数百公里外的重庆。2021年11月“成渝氢走廊”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两地已累计投入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沿途建成加氢站29座。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联合互补为导向,成渝地区已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产业与市场开发部副部长曹智会说,“到2027年,‘成渝氢走廊’将推广车辆5000辆以上,同步拓展氢储能、热电联供等氢能多元应用领域,氢能产值可突破200亿元。”
重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四川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川渝两地联动汇聚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
改革开放 蹄疾步稳
多个“全国首创”改革成果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诞生:探索建设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金融案件的专门法院——成渝金融法院;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联合河长办——川渝河长制联合办公室;建设全国首个跨省域自贸试验区合作示范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从省际交界地“边缘地带”到双圈“战略前沿”,川渝高竹新区以改革破解行政藩篱。
作为最早一批入驻新区的企业之一,从事汽车研发及试制生产的四川瑞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迁至新区。“搬迁后,我们同时享受四川广安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和重庆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创新政策,企业发展空间更大。”企业工程技术部技术总监李效辉说。
紧扣“改革开放新高地”战略定位,川渝两地共建改革试验田,打造区域市场一体化“样板间”。
招商引资“互挖墙脚”、产业同质竞争怎么办?
企业两地迁移、异地办事不方便怎么办?
打破区位限制,以制度创新共建开放高地。川渝两地依托南向、西向、东向大通道,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推动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智科介绍,作为全国首条实现跨省域合作的中欧班列线路,中欧班列(成渝)自2021年统一品牌以来,在资源整合上取得显著成效,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的“三统一”让成渝企业享受更便捷的通道服务。
开放平台提级聚势。川渝共同探索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新机制,与新加坡开展金融合作;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多项创新举措全国推广;两地纳入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动实施范围;智博会、西博会、西洽会等系列国际展会影响力逐年攀升,签约项目屡创新高……
勇立潮头,一扇扇“开放之窗”让世界看见成渝、走进成渝。2月27日,全球知名半导体企业意法半导体与三安光电合资设立的安意法半导体碳化硅晶圆工厂在重庆高新区正式通线,推动国产碳化硅芯片进入国际主流车企供应链;2024年,英特尔宣布在成都增加3亿美元注册资本扩容、德国梅塞尔集团投资成立成都高投梅塞尔气体产品有限公司,四川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26.1亿美元……
中铁二十局的工人在西渝高铁康渝段明灯山隧道内施工(2025年1月15日摄)。王曦摄/本刊
春节期间,四川市民杨鑫带着一家人前往重庆神龙峡景区游玩。在售票窗口,他掏出社保卡轻松完成购票,享受了同重庆居民一样的五折旅游优惠政策。“以前出门旅游,不同地区政策不同,优惠也难享受。现在社保卡一卡通用,方便又实惠。”杨鑫说。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刻改变两地人民的生活,“双城生活、同城体验”从构想变为真切可感的现实。
目前成渝两地组建跨区域专科联盟147个,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293个,推动230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身边事”着手,2020年11月至今,川渝两地先后推出了四批“川渝通办”事项,涉及企业群众高频事项355项,日均办理和查询量超过2万件次,大大提高了两地群众来往交流和办事便利度,进一步促进了川渝两地民心相通。
联手打造“智汇巴蜀”“才兴川渝”“大创慧谷”等川渝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川渝两地联合发布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65个优势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采取“高校试点+政府支持”模式联合培养拔尖人才。
同处长江上游地区,川渝两地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协作机制、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努力打造高水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样板。
“我们像绣花一样治理每段河道。”重庆市梁平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唐小平介绍,通过实施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程,建成4.56万平方米湿地系统,不仅消除黑臭水体,更培育出生态旅游新业态。
以长江、嘉陵江、涪江等“六江”生态廊道建设为引领,川渝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生态系统协同保护,共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超过1300万亩。特别是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进交界水域齐抓共管、联合执法,提前一年完成了1.5万艘渔船、2.7万名渔民退捕上岸任务,有效恢复长江流域水生态平衡。
共同呵护美丽蓝天,川渝两地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推进“两高”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跨省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工作小组,联合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五大行动。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启新的五年。在2024年12月30日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上,两省市共同谋划提出20个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项目,接续实施100项重点任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旭东 胡旭 李力可 李晓婷 田金文)
(《瞭望》202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