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文化强国建设春潮激荡。新华社开设“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栏目。调研第一阶段,记者走进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从殷墟甲骨到云冈佛光,从徽州文书到曾侯乙编钟,从岳麓书院到井冈山上,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文明密码,每一条江河都流淌着精神血脉。让我们以山河为卷、以岁月为笔,在文脉赓续中辨明方向,在红色基因中淬炼信仰,在文明互鉴中启迪未来,共同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如今,江河两岸,文脉绵延,守正创新。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人文与经济和谐共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铺展开中部地区奋发崛起的壮美画卷,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注入自信力、包容力、创新力。
以文化自信发出时代强音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是迄今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王级大墓,出土了1万多件(组)文物,让古老文明的面貌愈发清晰。
这是2024年4月15日拍摄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不断向文明深处探寻,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我们心底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武王墩考古项目负责人宫希成说,“我们正加紧进行发掘文物的保护研究解读工作,让这些无声的见证者‘开口说话’,向公众阐释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灿烂成就。”
迎着春日暖阳,记者走进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讲堂前,“实事求是”匾额高悬,一堂移动的思政课正在这里进行。
2024年9月,游客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参观。新华社发
学生们侧耳倾听,心驰神往。岳麓书院21级学生黄琪说:“在历史现场叩问思想真谛的教学方式,让‘实事求是’历经时光洗练,变成我心中扎根的信念。”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
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长江博物馆的展陈筹备工作正在加快进行。这一以“长江之歌”为主题的展陈,将全面展示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这是2024年1月23日拍摄的长江武汉江段水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长风浩荡,大河奔腾;红色江山,气象万千。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数字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罗华南介绍,截至目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完成以主展馆为核心的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5件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采集。“我们通过创新保护与传承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沉浸式感悟伟大精神,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凝心聚力。”
以开放包容演绎多元交响
从瑞士远道而来的游客亚历山德罗徜徉于此,深受震撼:“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和造像,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开放包容以及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2025年1月31日,游客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参观游览。新华社发(黄政伟 摄)
“石窟雕刻上除中原本土风格装饰外,也有诸多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反映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族融合的史实。”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员路伟说。
千里之外,江西景德镇。熊熊窑火,千年不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艺术家慕名而来。
这是2025年3月18日拍摄的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夜景。新华社记者 魏海 摄
开放包容、不拘一格的环境,让原本语言不通的乔曼很快融入了旅居生活。他和老匠人切磋拉坯技法,与各地艺术家探讨创新设计,还将家乡巴塞罗那白底黑纹的陶瓷纹饰以青花工艺绘制,创作出许多中西艺术相结合的陶瓷产品。
“我们将千年窑火转化为连接世界的‘文化路由器’。”景德镇市文旅局副局长王尧说,景德镇将持续举办国际艺术展览、陶瓷集市等活动,让世界感受“千年瓷都”的隽永魅力。
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天堂”的山西文旅也“热”了起来。
这是2024年9月12日拍摄的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哲 摄
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跟着悟空游中国”,让刘小刚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服务更好讲述中国故事。“现在,讲解员数量已从原来的个位数增加到30余人,其中包括多名英语讲解员。我们还推出英文扫码讲解和多种外语标识牌,满足更多国家和地区游客的游览需求。”
一寸红纸,一刀落影,一画传神。学习剪纸30余年,她欣喜地看到,中国剪纸艺术正在走向世界舞台。
2024年2月4日,湖北鄂州雕花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小琴在新西兰向当地民众展示剪纸技艺。新华社发
“剪纸的载体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张纸,但传递的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曹小琴说,“我将继续以剪纸为媒,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以守正创新谱写当代华章
一路之隔的西苑新村党群驿站内气氛热烈,每周一次的“群众议事会”如约而至——
300多年前“礼让和谐”的佳话,演变为今天社区治理的“六尺巷工作法”。
这是2024年10月17日拍摄的安徽桐城六尺巷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
“基层治理绝非‘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我们通过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智慧的契合点,让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融入社会治理工作方方面面,助力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乔丽娟说。
长治堆锦博物馆、壶林书院、陵川县布贴画展览馆……一大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点缀在三晋大地,让人们在“家门口”畅享文化盛宴。
“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后,政府通过宣传和资金补助给予我们许多支持。”长治市一分故事文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会芳说,“我们努力挖掘地方文化,希望让这里成为本地人熟悉家乡、外地游客了解地域文化的平台。”
流光四溢的数字大门开启,书者舞动长袖,虚空挥毫,苍劲有力的宋书跃然眼前……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全国首个宋文化沉浸式科技空间秀《爱雅宋》带游客穿越千年时光。
2024年10月4日,游客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观看沉浸式科技空间秀《爱雅宋》。新华社发(袁航 摄)
“看到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跨界’碰撞,作为年轻人,我们不仅感到新奇有趣,对中华上下五千年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游客郭宜说。
春水环绕马栏山。如今,这里不仅是一处传奇地名,更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符号。
走进芒果数智数字文博AIGC实验室,利用数字技术自主研发的“文物神经核表面重建算法”让记者眼前一亮。利用这一技术,珍贵文物的3D采集较传统采集时间可减少90%。
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享。行走于中国腹地,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奔涌。
海报设计:张桢、李梦帆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0px 20px;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统筹:张虹生、孙闻、李欢、马晶、郜新鑫、赵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