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吴琳,她正对着电脑梳理新一批企业走访清单,办公桌旁堆满了政策文件与企业需求表,这位“95”后姑娘眉眼间满是专注。
几年前,她还是个拿着招商文件就犯怵,连企业产值与营收都分不清的职场新人。如今,作为景德镇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的业务骨干,她既能在招商一线攻坚,又能为园区青年排忧,在为“千年瓷都”培育航空产业新动能中发光发热。
迷茫
四年前,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毕业的吴琳入职景德镇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第一次接触招商材料,满篇的产业术语、复杂的经济指标像“天书”般难懂,让她看得一头雾水。
“跟着同事去企业调研,我连产值和营收都拎不清,晚上急得睡不着觉。”回忆起初涉招商投资工作的窘迫,吴琳至今记得那份焦虑。
她担心自己拖团队后腿,辜负领导信任,更让她挫败的是走访企业时的“隔阂”。因为年轻,企业大多只愿与她客气寒暄,很少主动提及关键需求和实际困难。每次走访结束,她看着笔记本上零碎的记录,总觉得“没摸到企业的真实情况”,心里特别不踏实。
那时的她,常常在高新区的办公楼前徘徊,看着远处正在建设的航空产业园,她既向往能为这片土地贡献力量,又困惑自己该从何下手。
“朋友调侃我,说我上班像‘闯关’,可我连第一关都还没找到钥匙。”吴琳笑着回忆,这份迷茫里,藏着她不愿放弃的韧劲。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招商这块“硬骨头”。
破局
“多跑企业,把情况摸透”,领导同事的这句建议,成了吴琳破局的起点。她给自己定下一个硬目标:一个月走访50家企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把作息表排得满满当当,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单位整理走访清单,下班后仍在办公室梳理企业反馈的问题,周末更是主动加班,穿梭于各个厂区之间。
起初的走访依旧不顺利,但吴琳不再只做“旁听者”,而是转为“问题导向”,提前了解企业近期的生产动态,带着“手续办理卡在哪一步”“政策补贴是否到位”等具体问题上门。
去年6月,一家航空零部件企业因审批流程受阻,项目迟迟无法推进,吴琳得知后,主动对接环保、园区管理等多个部门,跑前跑后协调各类材料,实时跟进每个环节。最终,仅用一周便帮企业理清手续清单,项目得以如期投产。
“她不像来调研的,更像来帮忙的。”企业负责人的这句话,让吴琳心里暖暖的。渐渐地,企业开始愿意和她交心,生产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扩大规模时的资金需求,都会主动与她沟通。她把这些“急难愁盼”仔细记在笔记本上,分门别类梳理政策清单,逐一为企业匹配资源。
2024年11月,起草推动航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文件的紧急任务落在吴琳和同事肩上。科研院所盼资金、企业求工艺,平衡各方需求难度极高。
“我们拿着科研院所的成果清单,一家家企业比对,把双方的诉求一条条记下来,逐字逐句打磨。文件前后修改了50多版,大到政策框架,小到条款表述。”吴琳的电脑文件里,至今留存着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
这份汇众智、聚合力的方案,精准破解了航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难题,助力景德镇于2025年1月获批江西省航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城市。
蜕变
如今再提起招商工作,吴琳的眼神充满笃定:“以前觉得招商就是‘招企业、签合同’,现在才懂,我们是在为城市找人才、找产业、找未来。”这种认知的转变,源于她见证着景德镇航空产业一步步崛起的过程。
目前,景德镇高新区已集聚从研发到生产、整机到零部件、制造到通航运营的60多家全链条企业,拥有研发、生产、销售、培训、通航运营“全牌照”资质,以及北航研究院等6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航空刀具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这些成果里,凝聚着无数像吴琳这样的招商干部的心血。
2024年3月,兼管高新区团工委工作后,吴琳的角色又多了一层——园区青年的“贴心人”。作为同龄人,她敏锐地察觉到,不少园区青年因“交友难”而感到孤独,也因职业发展迷茫而心生困惑。
“我也是在景德镇打拼的年轻人,知道扎根一座城市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们不仅要引进企业,更要留住年轻人,留住人才。”吴琳的想法很实在。
为了破解青年“成长的烦恼”,她牵头策划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青年联谊”让单身青年在轻松氛围中寻觅良缘,“青年技术沙龙”为技术人才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有人在活动中找到合作伙伴,有人在联谊中邂逅心仪的另一半,原本略显冷清的园区,渐渐充满烟火气与活力。
现在的吴琳,依旧每天奔波在招商投资一线。在她看来,自己做的事或许平凡——帮企业解决一个难题,为青年搭建一个平台,但这些小事汇聚起来,就能让更多人在瓷都扎根、成长。
在景德镇航空产业振兴的画卷上,吴琳与无数年轻人同行,正以实干诠释担当,在这片古老而崭新的土地上,用青春微光,照亮着瓷都航空产业的奋进之路。
作者:戴艳 王中庆
出品:江西省委组织部
摄制:新华社江西分社星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