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污遍地,食材和垃圾桶摆放在一起……你是否会担心,吃得津津有味的外卖,有可能出自一些卫生环境堪忧的无堂食小店?
“看不见的厨房”存隐患
——部分经营场所环境脏乱。重庆华宇·北城中央汇小区临街商铺大部分是无堂食外卖商家,记者走访看到,部分商铺垃圾桶随意摆放,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味。一些无堂食外卖门店内,食材、厨具、储物箱等杂乱放置,灶台烟机上满是油渍。
——食品加工制作失范。重庆中心城区一些街道是无堂食外卖集中区域,少数店员直接在垃圾桶旁处理食材,或将食材与垃圾桶摆放在一起,肉类等食材不经隔离便放在门口。
——“一址多店”、一证多用。在石家庄市某农贸市场内,记者发现一间厨房门前挂着“招牌肉酱面”“肉酱米线”“ 生烫牛肉米线”三张招牌,3家外卖商家共用一间约10平方米的厨房,厨房内仅2名配餐人员,内部未分区或划定隔间。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研究会曾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餐饮平台进行调查,发现有商家存在一证多开、虚假地址等问题,实地核查中发现,部分“幽灵”餐厅存在提供食物场地达不到食品安全要求,食材可能受到污染、变质或过期等风险。
重庆市渝北区岸西餐饮店主营炸鸡柳等外卖轻食。记者近日走访看到,该店后厨烹饪区、分餐区等分区明确,厨房内安装了高清摄像头。
“现在,清洗配菜等前期准备工作可以在粗加工共享区完成,厨房里也有摄像头记录食品制作全过程。”在杭州膳小厨网络餐饮聚集区,“卤汁儿烧卤饭”的邵大姐戴着口罩介绍,提升整治过程中,政府协调运营方减免了房租,共享仓库、粗加工共享区等改造费用也不用商户承担,减轻了负担。
一些地方出台和实施了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从从业者准入门槛、食品加工制作等方面,引导商家提高管理和食品安全水平。
一些地方通过创新监管模式,推动外卖行业从数量竞争向品质提升转变。
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方圆金街商业中心的无堂食外卖区,曾是一处市民投诉的重灾区。如今,经过市场监管部门、运营单位、商户的共同努力,这里焕然一新——无堂食外卖店依次排开,每家店的出餐口整齐划一,内部厨房布局干净整洁,聚集区设有共享粗加工间、共享仓库和小哥驿站。
让“隐蔽后厨”实现全链条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无堂食外卖现行标准多为地方性团体标准,在经营场所布局等方面缺少强制性,同时平台监管职责不明晰、消费者知情权保障不足,是行业健康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建议,通过进一步完善强制性规范或标准,确保经营场所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不能私自在民房、地下空间等不符合标准的环境中开展食品经营活动,从源头把好准入关,杜绝“黑厨房”滋生。
陈音江建议,引导更多商家安装后厨摄像头,公开商户食材采购、后厨卫生、食品加工等信息,推广“食安封签”守护外卖安全“最后一公里”。通过后厨可视化、食材溯源化、订单全留痕,让“隐蔽后厨”实现穿透式、全链条管理。
<span deep="3" id="detailContent"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此外,业内人士提出,应加大无堂食外卖线上信息核对、线下执法检查力度,要求平台对未达标且整改不到位的商家下线处理;鼓励消费者、外卖骑手举报投诉,加大曝光力度,提高失信违法成本,让每份外卖都吃得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