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分拣、包装,一辆辆货运卡车等待着将这份“黄土高原的甜蜜”送往全国各地。
玉露香梨是20世纪70年代原山西省果树研究所,用新疆库尔勒香梨为母本、以河北大雪花梨为父本,培育出的一个杂交梨新品种,具有果皮薄、果核小、可食率高、含糖量高的特点,广受市场好评。
2004年,还在担任村支书的闫云海,发现了玉露香梨的巨大潜力,狠下心砍掉了多年稳产的老梨树,嫁接上玉露香梨。
等到玉露香梨收获的时候,一公斤玉露香梨在地头就可以卖到七八块钱,轰动一时,村民们也纷纷效仿起来。从此,好品种在适合生长的土地上彻底扎了根。
走出果园,科技正在助力玉露香梨产业走上“国际范”的道路。在隰县的隰州野里垣土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超级工厂里,一条可以自动检测玉露香梨的果型、重量、糖度的全自动生产线正在忙碌着。每天有10万斤玉露香梨经过这条生产线,清楚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今天的隰县,梨果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玉露香梨23万亩,规模产量居全国第一,品牌价值近90亿元。
全县80%的农民从事梨果产业,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梨果产业,80%的脱贫群众依靠梨果增收致富。
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超过1万元,玉露香梨真正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金秋丰收时节,田地间寻找风情,味蕾上邂逅风景。如果粮食界也有“顶流”,那静乐藜麦一定是个“跨界明星”——凭着五彩的衣衫,它成了杂粮里的颜值担当;靠着全能营养,它又稳坐养生圈的排行榜前端。
它,是一颗“飘洋”而来的种子,从遥远的南美安第斯山脉,到中国山西的黄土高原。这场跨越半个地球的迁徙,为何偏偏在静乐这片土地上,找到了理想的归宿?
山西省静乐县地处晋西北汾河上游的黄土高原,海拔高、气温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等自然条件造就了静乐藜麦基因更为优良的优势。
2011年,第一粒藜麦种子“飘洋过海”来到静乐。2013年,静乐藜麦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同年8月,静乐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藜麦之乡”称号。得天独厚的水土为藜麦的生长描绘了自然的底色。故事的另一页,则由静乐的农人们亲手书写。
巩亮军作为山西省静乐县农业产业中心副主任,大学毕业后便投身于农业种植研究工作,自藜麦引进静乐以来,他便致力于藜麦种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目前,全县拥有藜麦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2万亩,藜麦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平均亩产在150公斤以上。
10余年间,静乐藜麦已构建起一条成熟且完善的综合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从销售到文旅全产业链闭环发展。
同时,静乐县积极推进藜麦精细化综合加工,开发了藜麦酒、藜麦醋、藜麦饼干、藜麦茶等各色养生食品。藜麦的花式做法,演绎出独属于静乐土地上的“养生滋味”。
近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的软枣猕猴桃迎来丰收,果园里一片繁忙景象,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包装,游客们也慕名而来,尽享采摘乐趣。
在五莲县松柏镇李子店村的一处软枣猕猴桃种植园内,藤蔓间挂满了色泽鲜亮的软枣猕猴桃,吸引大批游客品尝、采摘。
软枣猕猴桃个头虽小,但果味浓郁、营养丰富。为拓宽销路,当地种植户积极拥抱电商新模式,同时搭配采摘游、线下批发等方式,丰富消费者的选择,让软枣猕猴桃销售走上“快车道”。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五莲县近年来大力发展软枣猕猴桃种植产业。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200亩,种植园近300个。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编导:刘瑞娟
记者:邓浩然、张哲、王欢
摄像:裴元新、白志斌、马晓德、邹方语
包装:夏勇
配音:蔡紫涵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