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视点 > 正文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夯实城市治理基层基础
来源:《瞭望》 2025-04-28 04:55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左岭街道智苑社区考察时指出,“要把更多资源下沉到社区来,充实工作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夯实城市治理基层基础。”

  以党建为“纲”筑牢组织支撑,将党组织延伸至小区网格;以“共商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惠”为“径”激活治理动能,形成从民意收集到成果共享的完整闭环。这种“内在支柱”与“实践路径”的深度融合,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使社区治理既有“党心”引领,更有“民心”共鸣。

  在全国较早建立起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形成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序列,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实现岗位有层级、晋升有通道、考核有标准、待遇有保障。

  聚焦基层治理“高频问题”,构建“经验共享、实战提能”的治理赋能体系,通过集聚全国典型经验与本土智慧,探索可复制的“社区答案”经验。

  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湖北考察,深入社区调研基层治理。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左岭街道智苑社区考察时指出,“要把更多资源下沉到社区来,充实工作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夯实城市治理基层基础。”

  2025年2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求武汉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超大城市转型提供空间保障;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城市体检”,并将治理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制度设计筑牢治理根基。2021年,中共武汉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将“加快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写入报告;2022年,中共武汉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进一步明确实施路径。配套出台《中共武汉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定》《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等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党委推进基层治理的领导体制机制,精心构筑武汉社区治理的“四梁八柱”。

  组织架构纵向到底:建立“四岗十八级”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市区两级下沉行政编制、新增事业编制,打造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90%的专业化队伍,让“谁来干”的主体更坚实;

  数字赋能精准到位:整合23个政务系统搭建“武汉微邻里”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一表通”、民生事项“指尖办”,基层干部事务性工作时长压缩40%,从“指尖填报”转向“上门服务”,让“高效干”的支撑更有力。

  优化架构 整合资源 强化核心引领

  将社区治理落实落细,青和居社区创新构建“网格+楼栋”双维治理体系,将19栋住宅划分为105个微网格,组建起由网格员牵头,社区民警、物业管家、下沉党员等共同参与的“天天敲门组”。这支400余人的队伍通过“重点敲、定期敲、线上敲”三级走访机制,动态更新人员信息、家庭情况等基础数据,建立“一户一档”民情数据库,形成覆盖0.6万居民的精准服务网络。2022年以来累计解决居家照护、管道维修等民生诉求3700余件,将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8.6%。

  优化组织体系实现治理无盲区全覆盖。武汉以“家门口党建”入手破题,推动“纵向到底”,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实现1539个社区党组织、8329个小区党组织和3万余个楼栋党小组全域覆盖。15.6万名在职党员通过“双报到”机制下沉社区,将组织力量精准注入基层末梢。

  以武昌区为例,全区将568个小区(片区)、1272个网格,划分为2.5万余个“小邻里”,由党员和群众骨干担任“邻里长”,形成“网格长—楼栋长—邻里长”三级治理架构,通过入户走访、民情恳谈、线上社群等多元渠道,有效化解治理粗放、骨干作用薄弱、邻里疏离等难题。武昌区华锦社区虹顶家园小区“邻里长”张克萍带头清理自家院外荒地,带动小区居民积极投入房前屋后改造维护,家门口绿地从方寸之地拓展到超过1000平方米的“拼花花”花园。在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小邻里”单元的邻里长在走访中发现独居老人生活困难,迅速联动各方力量,为老人提供贴心服务,让社区关怀落到实处。

  比如,楼宇商圈共建。江汉区唐家墩街道香江新村社区党委深化拓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积极链接辖区共建单位、下沉单位、商圈楼宇企业、社会组织等资源,多方联动,合力创办了“小哥食堂”、CFD青年人才夜校、楼宇假期托管班、香江泰乐社区老年大学等,切实解决辖区居民、企业职工、新就业群体等不同人群的急难愁盼。

  比如,跨区域协同。武汉市武昌区白沙洲街道与洪山区张家湾街道打破行政壁垒,建立阵地共用、党员共管、人才共育、队伍共建、活动共联机制,联合解决跨区域治理难题。2024年,白沙洲街道堤后社区与张家湾街道烽火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协商议事机制下,通过社区党委牵头汇集各方决策共谋,由烽火集团出资、物业管理维护,共同解决了堤后社区茗盛绿堓小区道路出行不便的问题,组织发动居民让荒地变身“共享花园”。

  江岸区江汉北路18号小区曾长期无人管理,红色物业入驻后,采取“先服务后收费”模式,提供清洁、安全、维修等“七保”基础服务,联动红色邻里代表规范停车管理,同步成立小区党支部和党群驿站,进一步延伸服务路径。针对运营难题,社区助力物业承接周边小区服务,实现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型。

  多元协商 协同治理 深化实践路径

  作为超大城市治理的“武汉经验”,其核心在于构建“党建引领+共同行动”的治理体系:以党建为“纲”筑牢组织支撑,将党组织延伸至小区网格;以“共商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惠”为“径”激活治理动能,形成从民意收集到成果共享的完整闭环。这种“内在支柱”与“实践路径”的深度融合,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使社区治理既有“党心”引领,更有“民心”共鸣。

  江汉区唐家墩街道西桥社区的小区治理“月月谈”活动便是生动实践。社区通过“轮流坐庄”形式定期开展活动,运用每人5票选最重要问题、3票选次重要问题、1票选一般问题的“531打分法”,从居民反馈中筛选重点议题。西桥社区党委书记董守芝介绍,活动参与者涵盖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居民代表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大家围绕议题畅所欲言,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最终形成的解题规约在小区公示,实现民事民提、民议、民决、民解、民评、民享。目前,该社区已成功解决改造拆违、加装电梯、物业收费难等50多个急难愁盼问题。

  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协同治理。武汉以“共建共管”为导向,整合党员、新兴群体及居民力量,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构建“人人有技能、事事有人管”的自治生态。

  新就业群体化身“流动哨兵”,延伸治理触角。武昌区东湖村社区组建由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构成的“小巷院士”志愿服务分队,活跃在电动停车棚改建、路灯修复等民生事务中。目前,全市2580名党员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带动2.2万余名新就业群体当好“江城小蜜蜂”,通过“发现—处置—反馈—激励”机制,累计上报线索隐患2200余件。

  优化成果分配,提升群众获得感。武汉以“共享共惠”为落脚点,聚焦优化成果分配机制,通过物质激励、便民服务、文化赋能等多维举措,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便民服务提质方面,武汉深耕“家门口”服务体系。一方面强化社区工作者“熟人治理”优势,全市社区工作者中,20%居住在服务社区,60%居住在服务街道,通过本地化、亲情化服务,让网格员成为居民信赖的“贴心人”。

  文化赋能同样是共享共惠重要抓手。江汉区前进街道以文艺汇演为载体,鼓励居民自编自演舞蹈、情景剧等节目,将舞台交给群众。在“跟着新时代”主题专场中,基层文艺骨干通过接地气的表演,展现社区生活变迁,增强文化凝聚力,让居民在文化创作与观赏中共享精神成果,激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村街道120社区,志愿者在小区为居民按摩理疗 长江日报供图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佛祖岭B社区青少年寒暑假社区托管点内,小学生在志愿者指导下进行创意美术创作(2023年7月26日摄)长江日报供图

  在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道四眼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90后”社区工作者正专注处理居民诉求:楼上漏水报修刚登记完毕,转身又为新住户办理图书借阅卡。这些年轻面孔凭借专业素养,精准回应着居民多样化需求,成为基层治理的新鲜血液。

  做“加法”强基赋能。武汉从顶层设计破题,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上实施“强基赋能”工程,通过职业化体系构建、编制扩容、待遇提升等组合拳,打造高素质基层治理骨干力量。

  人员配备突出专业化年轻化。按照每万名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标准,全市配备社区工作者2.1万余人,队伍平均年龄降至39岁,社区书记平均44岁,“90后”“95后”占比显著提升。学历结构同步优化,大专及以上学历成为主体,更有硕士研究生加入基层治理队伍。

  做“减法”轻装上阵。武汉聚焦基层减负增效,通过制度“松绑”与数字“赋能”双轮驱动,尽量减少社区工作“指尖之累”与行政负担。

  数字化赋能成为减负关键抓手。武汉整合分散的政务App、公众号、工作群及在线系统,构建“一表共享、一端直办、一门登录”的基层数字治理平台。通过数据互通打破信息孤岛,社区工作者告别“多头填报、重复录入”,从烦琐的表格填报中解放出来。武昌区东亭社区党委书记王学丽表示:“现在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精力用来下沉网格、服务群众,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了。”

  做“乘法”多元联动。武汉以制度创新推动干部资源下沉,出台《选派干部到社区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建立常态化选派机制,从市区两级100余个单位,定向选派年轻干部到重点难点社区及“名书记”社区挂职锻炼,通过设岗定责、资源导入,构建“机关赋能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治理新格局。

  在东湖高新区春和社区,区下沉干部曾超创新“居民规划师”模式,通过举办社区开放日、设计工作坊,发动居民参与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让公共空间成为凝聚民心的“强磁场”。武汉市民政局干部曾广慧则以手鼓活动为桥梁,拉近与群众距离,将文化互动转化为基层协商的“润滑剂”,推动解决一批此前久拖未决的民生事项。

  做“除法”破解共性难题。武汉聚焦基层治理“高频问题”,致力于以简洁明快的流程和规范运行的形态,提供标准化、产品化的社区治理解决方案“综合包”。通过集聚全国典型经验与本土智慧,构建“经验共享、实战提能”的治理赋能体系,探索可复制的“社区答案”经验。

  “培训内容必须拿来能用、好用管用。”武汉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强调,所有教学案例均源自社区治理一线,既包括全国先进经验的本土化改造,更注重挖掘本地“小快灵”创新,如通过“月月谈”议事平台破解加装电梯维管难题、利用“小邻里”微网格化解邻里纠纷等,让基层工作者在交流中形成“解题共识”。

  “问题导向+集体智慧”的治理创新,不仅推动武汉社区治理从“政府包办”向“共建共治共享”转型,更通过制度重构与经验沉淀,为超大城市破解基层治理共性难题提供了“武汉样本”。从街道职能重塑到邻里关系再造,武汉正以系统化思维书写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0px 20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text-align:="" center;"="">  (《瞭望》2025年第17期 )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3359170111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