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北方地区姹紫嫣红的盎然春意,总撞上漫天飞舞的杨柳絮。钻鼻孔、拂脸颊、扑车窗……不少网友戏称:“春日无限好,只是飞絮扰”。
为什么这些飞絮年年治,却年年飞?北京有哪些科学治理新进展?带着这些疑问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4月上旬,北京迎来了杨柳飞絮第一个高发期,杨树柳树属于雌雄异株,飞絮来自杨柳雌株。杨树柳树为繁衍下一代,每逢春天就“派出”白色绒毛,携带着种子随风飘散。
在北京市东城区东滨河路旁,记者看到,园林绿化人员正在修剪白毛杨的枝杈,同时用高压水枪喷淋树枝。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车少臣表示,在飞絮的高峰期,可以采用这种物理喷水或飞絮固定剂的方法,缩短飞絮的时间,减少飞絮量。同时也可以采用生物调控的办法抑制第二年飞絮形成。
近年来,北京园林科研人员正在加紧研发科技治理飞絮的新技术新方法。在物理防治方面,一种为树木黏“胶水”的凝絮剂目前已在多个区域试用。另一种轻便型杨柳飞絮吸收机也正式“上岗”,可以快速吸走落在地上的飞絮。
近年来,北京注重源头防治,如对雌株注射抑制类药物,降低第二年飞絮发生量。同时,逐步将一定比例的杨柳雌株替换为雄株。


编导:朱一南
<p style="margin: 0px 0px 2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xhw-pzh,=""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text-align:="" center;"="">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