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9月19日电 题:让文明永续传承: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全球合作
三维建模技术助力中外联合考古、数字博物馆实现全球观众线上看展……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国家寻求通过更完善的合作机制,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自然灾害、人为损毁和不合理的商业运作让文化遗产的风貌和内涵受到原真性的挑战,数据壁垒、标准缺失、跨域协作等技术瓶颈,制约着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世界互联网大会副理事长弗朗西斯·高锐说,“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公民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也需要推动数字化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广泛应用。”
探索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融合路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与埃及等国合作组建“世界古代文明图像数据库”、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与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等机构共同开发“数字洛阳”项目、中国和肯尼亚旧石器联合考古项目将三维建模等技术融入考古全流程,以实现遗址与遗物的精准记录、数字化存档及跨区域合作共享。越来越广泛的国家间合作推动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持续走向深入。
“我们以云端策展、虚拟展厅、标准化数字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行国际数字技术与数字资源合作。”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张成名说,“这不仅促进了丝路文化的传播,也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全球数字化合作建立了标准化平台。”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馆长萨努贾认为,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我们的保护行动也必须是全球的,需要建立更多知识技术共享的合作平台,“守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器物,更是在守护人类的记忆、认同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