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群芳谱》说:“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之名,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意指谷雨时节,雨水滋润大地,谷物茁壮成长,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至,随着气温升高,水面上的浮萍悄然蔓延。布谷鸟的啼鸣声此起彼伏,提醒着农人及时播种,勿误农时。谷雨后,戴胜鸟开始在桑树枝头忙碌筑巢,同时也提醒人们是时候采桑养蚕。 谷雨三候,正是暮春盛景的写照。
谷雨祭仓颉,千年文脉长。谷雨节气还与仓颉造字的古老故事有关。传说黄帝史官仓颉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鸟兽虫迹,创造了汉字,上苍感动并为其降下谷子雨。黄帝得知后,将下谷子雨的这一天定为谷雨。《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古往今来,仓颉造字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每年谷雨时节,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前香火缭绕,来自各地的民众在此祭拜“文字始祖”仓颉。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仓颉庙碑”,刊刻于东汉延熹五年(162年),就是为纪念仓颉而立,碑面上能依稀辨出“仓颉天生德”等记述仓颉功德的文字。除了“仓颉庙碑”,位于长安区郭杜的“仓颉造字台”和位于周至县苍峪村的“上人院”,都与仓颉造字的传说有关。2010年,联合国将谷雨日定为“中文语言日”,以纪念“汉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除了祭仓颉,在民间,谷雨节气还有赏牡丹、喝谷雨茶、吃春等习俗。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有“谷雨花”之称。民间有谚,“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据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明目等。郑板桥在《七言诗》中有云:“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品茶会友,尽显文人风雅。明代《茶疏》中便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常言道,“三月八,吃椿芽”,谷雨时节,香椿最是鲜嫩可口,也是北方餐桌上的时令佳肴。而在西安人的饭桌上,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那就是“麦饭”,人们将菜蔬用干面粉和好蒸而食之,美味又健康,榆钱、苜蓿、槐花、荠荠菜、苋菜、豆角等春季时蔬皆可成麦饭主角,那真是一口鲜一眼春。《后汉书·冯异传》记载:“光武对灶燎衣,异复进麦饭、菟肩。”陆游的《戏咏村居》之一写道:“日长处处莺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谷雨既象征着自然的更替,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许。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常以谷雨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便是谷雨时节的风物。“茶烟静拂听琴鹤,谷雨轻笼锄麦人”,展示的则是春耕与春景之美。“红紫妆林绿满池,游丝飞絮两依依。正当谷雨弄晴时。射鸭矮阑苍藓滑,画眉小槛晚花迟。一年弹指又春归。”宋代仇远所作《浣溪沙》,只想告诉大家,且惜春光,且待希望。
谷雨已至,春意阑珊。时光易逝,但美好依旧会延续。愿在繁花路上追梦的你,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夏日火热的盛放。人间风物皆恰好,莫负流年莫负卿。(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