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座无虚席,记者们带着问题而来,也怀揣期待和关切齐聚。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西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现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现场接受采访的代表中,既有党员干部,也有专家学者、一线代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们直奔主题、直面问题,用生动故事、鲜活案例介绍成绩,谈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山西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法宝”一一抛出。
“我本人常年在山西工作、生活,很喜欢山西厚重的历史,也敬佩作出巨大贡献的淳朴人民。”人民日报社记者郑洋洋争取到首个提问机会,“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传统工业基地和能源大省,如何协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壮大新质生产力?”
他的问题,是在场记者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更是山西必须回答好的必答题。
人民日报社记者郑洋洋提问。
太原等六市“晋创谷”实体化运营,入驻优质企业团队300多家;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8个专业化创新平台全面建成,3家省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省级重点产业链营收增长15.6%;特种钢材料、超高强度碳纤维、碳化硅衬底等新材料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累计建成5G基站10.8万个,提前完成“十四五”建设任务……回答中,一项项数据、一个个成绩,鲜活展现了山西深化全方位转型的铿锵足音。
“现在AI特别火爆,能不能介绍一下它在文物保护当中有哪些应用?”
面对记者提问,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娓娓道来,“2001年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时的申报文本里使用的是手工测绘图。自2001年启动数字化进程后,已有三分之二的洞窟进行了数据采集,这些数据可广泛应用于保护、研究和展示利用方面。”
杭侃以第20窟西立佛的研究复原举例:过去,要复原考古发现的大量残块具有很高难度,而数字技术提高了残块扫描和数据采集工作的效率。目前,云冈研究院已成功完成西立佛的数字化复原工作。
“古人曾用‘真容巨壮’形容云冈石窟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如果要对它进行异地展示,传统方法难以呈现这种视觉效果。”杭侃说,目前的数据采集精度已达0.03毫米,等比例还原的第12窟“音乐窟”在各地巡展中广受欢迎。
媒体席的记者们认真聆听。
“杭侃代表刚刚提到,《黑神话:悟空》游戏中有27处取景地在山西,但是这个数量也仅是山西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中的5%,山西还有很多很多值得看的文化遗产。”不少记者表示,一定会更加关注文物保护工作,把山西古建的魅力传播给更多人。
采访环节中,营商环境也是大家提到的“高频词”。
2024年11月,山西“惠商保”项目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香港商报的记者对此十分关注,此前特意对这个项目作了采访报道。
作为全国首创的保险保障项目,“惠商保”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拿出2亿元作为保费,将山西登记在册的270万户个体工商户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行“免申即享”,极大提振了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信心。
山西省营商环境每年都在进步,被全国工商联评为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快的省份之一。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广勇说,2025年将用好职能“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牌”,确保经营主体进得来、活得好,还要长得壮。
会议结束后,记者们围着杭侃代表采访。
不知不觉,问答互动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现场提问的热情只增不减。不夸大成绩,不回避问题,山西做足了功课。
会议结束后,记者们也并未离场,举着镜头、拿着本子,围着代表继续提问。
一问一答间,勾勒出一个生机无限的奋进山西。正如这场“开放日”活动上代表们提到的:山西是个好地方!(摄影:人民网 卢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