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毎日关注 > 正文
焦点丨电子产品“偷走”暑期生活,何解?
来源:新华社 2025-08-09 06:01
暑假,不少孩子因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让家长头疼不已。手机、平板、电脑这些“电子玩伴”不仅“偷走”了孩子的时间,还“侵蚀”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信任,让假期亲子关系“火药味”十足。
 
 
 
 
 

(动图素材由AI生成)

“每天下班回家,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孩子窝在沙发上玩手机的画面。”山东日照的刘先生谈起儿子的暑假状态时十分焦虑,“游戏一打就停不下来,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作业也要拖到很晚才写。”

山西太原的王女士也同样为10岁的儿子打游戏感到“头痛”:“每天打游戏到很晚,还容易情绪激动,和队友‘开麦’吵架。我更希望他能出门玩一玩。”平时允许孩子适当玩游戏的王女士,到了暑假也开始担心电子游戏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7月7日,小学生在上海徐汇区田林街道体验3D打印笔。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专家认为,对于现在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从出生起就生活在电子设备环绕的环境中,完全禁止使用电子产品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家长应引导孩子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

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婧仪表示:“家长盲目反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反而会影响亲子间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引导孩子合理使用。”家长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沉迷成瘾、影响身心健康的不当使用行为,应从小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数字生活习惯。

  7月24日,许多孩子在北京某商场手机店内玩耍店内展示的手机(AI生成的风格化图片,原图由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主治医师张桦强调,“相信孩子”既能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也能缓解家长的焦虑。“家长应该相信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会有能力去应对自己的生活。但信任的前提是,孩子具备安排规律生活的能力。”为此,家长要从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规划生活。

但张桦提示,信任不等于放任,必要的监督不可少——比如要了解孩子使用的App内容,防范不良信息和网络诈骗;在使用上要有明确要求,包括使用时长、内容限制,以及网络社交中的文明礼仪等。

  8月4日,家长和孩子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候机时使用电子产品(AI生成的风格化图片,原图由新华社记者杜潇逸摄)。

究竟孩子为何会沉迷于电子游戏?张桦解释了其心理动因——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心理诉求可能未得到满足,比如缺乏肯定、关注或理解等,而电子游戏通过精心设计的奖赏机制、任务系统和社交互动,能让孩子即时得到成就感的反馈。家长应当“对症下药”,了解孩子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并在现实生活增强相应体验。

刘婧仪介绍,家里的每件事情都可以变成“游戏”。比如把学习任务变成闯关游戏,把家务变成亲子挑战赛,或者是“端水竞速”“障碍物匍匐爬行”等趣味运动比拼,这些都能让孩子在现实中体验到陪伴、成就感和价值认同。

  7月18日,小朋友和家长在上海市虹口区的潮流市集上参与游戏活动。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张桦提示,与其反复强调“游戏伤眼”“耽误学习”这样的大道理,不如改善亲子关系用行动代替说教

一方面,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至关重要。很多家长习惯用批评的方式试图让孩子远离游戏,这会让孩子感觉到与家长的对立,不利于沟通。与其把孩子“推远”,不如“走近”孩子,建立一些连接。

张桦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孩子沉迷游戏,甚至不愿上课。父亲尝试各种方法无效后,决定加入这个游戏,看看到底有什么好玩的。令他意外的是,这些游戏并非想象中那么糟糕,反而与孩子建立了共同语言,成为“盟友”。亲子关系明显改善后,孩子也渐渐愿意接受父亲的建议,回归现实生活。当家长愿意走进孩子的世界时,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5月17日,小朋友在家长陪同下来到上海徐家汇书院读书。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另一方面,言传不如身教。孩子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当遇到压力、困难或产生无聊情绪的时候,会想父母这个时候是怎么做的。如果家长整天手机不离手,却要求孩子少玩游戏,这样的双重标准很难让孩子信服。

家长应该在生活中、旅行中展现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合理规划生活的能力,孩子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模仿这些健康的生活习惯。

正如张桦建议道:“如果家长能放得下手机,孩子也能放下手机。”

 

  统筹:宋为伟 杜潇逸

  记者:刘颖 陈浩明 鞠焕宗 张涛

  编辑:张善臣 陈朔

  新华社摄影部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8809175968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