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周恒出生于上海。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时局困顿,乱世中他却未曾中断求知的脚步。
从工程配件到航空航天,从空气动力学到稀薄气体力学,周恒在流体力学稳定性理论、湍流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他的研究方向,始终服务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用上了”,就是他对成果的最高评价。
“在哪里能起作用,文章就发在哪里”,这是他与团队的信条。
很多学者是站在自己的优势上创新,但周恒不是。
“他会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探索新的问题。面对复杂的新课题,他愿意一点一点去学,一点一点弄清楚,他也很乐意和年轻人探讨科研中的具体问题。”陈杰眼中,周恒是一位愿意不断突破自身局限的师长。
“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周恒不好为人师,却甘为人梯。95岁高龄仍指导科研,为我国力学事业发展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
天津大学宣传部的赵晖跟踪报道了周恒多年,在她眼中,这位大先生总是“偷偷地”做好事。
“他希望更多的人能踩着他的肩膀,触摸到更辽远的科学星空。”赵晖补充。
“他有时会调侃生死,话题也越发天马行空。”赵晖说,“周先生涉猎广泛,不会人云亦云,对报道中的数据、技术路线,总要做客观测算与评估,然后非常理性地跟你讨论、分享一些相关领域的前沿文章,在润物无声中教会我什么是独立思考之精神。”
签约捐款时他低头签字的背影,和老友出游时并肩慢行的背影,给学生、晚辈泡咖啡时宠溺后辈的背影,骑着自行车去课题组时迎风远去的背影……
周恒一生投身于科学研究,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如今,他完成了“任务”,平静地走了,只留下大先生沉甸甸的背影,供后来者追思。(记者张建新、栗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