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奋力开新局。当前正值多行业用工高峰期,也是劳动者求职就业的“窗口期”。
在江苏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尘车间里一条条机械手臂稳步移动,将指甲盖大小的摄像头拿起、检测、再放回托盘。
“我们正月初五就复工了,补充约500名普工后人员全部到位。”陈辉告诉记者,今年还将招聘高校毕业生130人左右,操作类技术人员500人左右。
2025年2月13日,在山东立国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芯片生产线值守。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蛇年新春,各地企业迅速拉满开工生产“进度条”,铆足干劲赶订单、抢市场,奋力冲刺首季“开门红”、撑起就业“开局稳”。
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胡柳说:“目前有300人左右的岗位空缺,主要招接线岗、打胶岗、折弯技工等,月薪7000元至10000元左右。”
针对企业节后的集中用人需求,多地人社部门提前组织企业外出劳务对接、组团招工,安排返岗专列等点对点直达送工服务,帮助企业稳定生产、务工人员便捷返岗。
2025年2月5日,务工专列乘客在云南省广南县站登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彭奕凯 摄)
“我们已有陕西籍员工近300名。近年来公司业务发展快,人员需求量很大。政府牵线搭桥帮我们及时补充人员,稳定了生产经营。”泉峰科技总经理任建军表示。
在用工大省江苏,截至2月12日,农民工已返岗就业2126.3万人。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主任夏文哲说:“预计到2月末,全省农民工就业总量可快速恢复至2400万人以上的常态化水平。”
着力优服务促匹配,各类招聘活动对接供需
不久前举办的武汉武昌区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记者跟随着人流移动,才“挤”到招聘展位前。
武汉东湖学院本科毕业生张家向几家企业投出了简历。她说,自己想找文员类工作,竞争比较激烈,但可选岗位还不少。
从高校到产业园区,从商圈到夜市,从火车站、地铁站到小区、街道……记者注意到,各地“花式”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将服务拓展至百姓身边。
这是2025年2月1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龙湖月亮岛天街商场外坪拍摄的招聘会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除务工人员外,今年多地将大学生也纳入招聘重点,特别是一些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省份,通过筹集优质岗位,吸引各类人才留在本地就业。
2025年2月6日,求职者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了解岗位需求信息。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有的岗位待遇和沿海地区已不相上下,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求职者马海蓉说,此前她在深圳比亚迪工作,如今打算回到家门口就业。刚毕业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刘先生,仔细向几家企业咨询岗位情况,希望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新春以来,活跃的就业市场展现新气象,也透出新变化。
南京数字零工市场运营负责人宋晓平表示,过去节后大批“抢”流水线工人的情形,这两年已比较少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大量替代人工。“劳动者也不愿从事重复性、机械性工作。现在企业主要招工程师,缺口很大。”
2025年2月5日,工人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运动用品企业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发(蒋克青 摄)
记者感受到,尽管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但随着经济加速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壮大,就业的新机遇、新空间不断显现。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正成为部分地区创造就业的新引擎。
2025年2月13日,求职者在重庆市北碚区人力社保局举行的2025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现场了解用工信息。新华社发(秦廷富 摄)
“原来天冷就在家‘猫冬’,去年经过培训来雪场上班,每个月能有4000元左右收入。未来争取把雪场特种设备操作证考下来,技多不压身。”董福晶笑着说。
从人才需求变化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在造就就业市场上的“新风口”。
“近期深度求索(DeepSeek)的火爆出圈,进一步推高就业市场的AI热潮。人工智能工程师以超21000元的平均招聘月薪位居所有职业第一,其下属细分的机器人算法、导航算法以及深度学习工程师薪资更高。”李强说。
文字记者:姜琳、黄浩苑、金津秀
统筹:徐曼、吴建路、方思贤、肖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