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伊始,在祖国西北角的柴达木盆地,粮食的“粮食”钾肥正从盐湖中不断产出,从荒芜戈壁运往沃野良田。
盐湖资源是青海省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的战略性资源。
2024年11月25日,王建萍(右三)和科研团队在盐湖进行野外考察。(受访者供图)
而60余年前,为找到一个盐湖,科研人员需要一连在茫茫戈壁走好几天。
从实地勘探到产业应用,在三代科研人员接续努力下,化学元素相继从盐湖中“苏醒”:我国钾肥生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自给率常年保持在50%以上,增强了在国际钾肥贸易中的话语权;破解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世界性难题,成果率先得到产业化应用。
盐湖大多分布在西部高寒干旱区,虽然这里产业开发已经推进几十年,但恶劣的自然条件从未改变。面对频繁的野外考察,王建萍说:“老一辈盐湖科学家工作‘艰苦’,我们只是‘辛苦’。”
2020年5月6日,王建萍(左二)参加盐湖区雨洪增补与卤水资源绿色开发技术集成与示范区选址考察。(受访者供图)
王建萍和研究团队告诉记者,伴随“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地球物理探测等技术应用,近年来研究所科研装备和技术手段加速提升。“至少再不用骑着马、带着干粮去无人区走着找盐湖了。”研究所工作人员打趣道。
科技力量支撑下,以察尔汗盐湖为核心区域,青海柴达木盆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世界第四的钾肥生产基地。
“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需要世界级的科技水平,人才支撑是重中之重。”王建萍说,研究所希望搭建好国家级科研平台,“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人才来西部发光发热,逐梦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