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了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是有充分保障的。同时,棉油糖产能也是持续提升,果菜茶、肉蛋奶和水产品的供给是充足的,种类是多样的,可以说,现在我们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
9月23日,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格球山农场有限公司大豆地块,农机在进行收获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陆文祥摄)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以前种地都是靠经验,现在全凭‘科技范儿’。”河南省尉氏县小陈乡阮庄村臻之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卢军民说。
这是河南省尉氏县小陈乡阮庄村臻之源家庭农场的玉米田。李新义 摄
河南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0万亩,连续多年实现粮食总产超12亿公斤。
卢军民介绍,“今年我们农场种了500多亩玉米,通过采用种肥同播、单粒精播、密植滴灌、卫星导航等‘智慧’农业技术,亩净收益在1000元左右,500多亩地每年收入70万元左右。”
河南省尉氏县小陈乡阮庄村臻之源家庭农场的玉米田中,农技人员向农户们讲解玉米后期管理技术。李新义 摄
随着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2.5公斤,单产对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超过60%。
云南省元谋县姜驿乡姜中村村民程刚说,“现在种的作物都长得很壮实,产量也比过去多了很多,感觉我们自己的饭碗也更稳当了。”
工作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的育苗工厂大棚内进行育苗工作。受访者供图。
云南省元谋县是“南繁育种天堂”。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家和当地村民携手,成功培育出一批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品种。2025年,当地科研机构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选育的“云麦114”新品种,在小麦新品种旱地百亩连片生产示范种植中,最高亩产达708.1公斤。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宏生说,“‘云麦114’的单产优势体现在其稳定性上。它的平均亩产,尤其是在多年、多点的综合评估中,远高于那些不抗病、不耐旱的老品种,从而实现‘灾年保收,丰年丰收’的效果。”
这是种植户收获“云麦114”的喜悦场景。受访者供图。
“十四五”时期,我国育成了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说,“育成了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云南省元谋县是“南繁育种天堂”。这是元谋县繁育的部分种子。受访者供图。
多措并举保障增产又增收
五谷丰登,是秋天对大地的回馈。对亿万农民而言,增收才是真丰收。
眼下,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已进入鲜食玉米采收旺季。
吉林省梨树县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亮亮说,“我们今年种了1500亩的鲜食玉米,继续采用梨树模式种植,亩产2000斤左右。”
2024年,这里的玉米每穗出厂价格是2元,实现产值54.9亿元。这让邵亮亮对今年的收入很有信心。“前期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已经把价格锁定了,这样咱们的投入和产出这块,其实是能算出账来的。鲜玉米一垧地能比大苞米多挣个三千、五千元是没有问题的。”邵亮亮说。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收获鲜食玉米。新华社记者 司晓帅 摄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
“我们始终把稳收益作为粮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收购环节,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政策,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我们积极联系对接粮食深加工企业,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减少市场风险,让农民种粮更有奔头。”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农技中心主任周富强说。
“我们将持续强化市场跟踪监测,密切关注购销动态,组织引导好粮食市场化收购,不断优化市场调控,进一步激发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积极维护好县域内粮食市场秩序,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河南省滑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副主任赵伟锋说。
河南省滑县某粮食收购点正在进行粮食收储工作。王善帅 摄
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十四五”期间,我国不仅饭碗端得更牢,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吃得更加健康、更有营养。
福建省连江县文湾村近来迎来了丰收季!渔民卢统锋说,“现在基本上我们每天都要发一两吨的货,接下去很可能一天最多可以发十吨八吨,春节前一般都会卖完。”
一座座深远海养殖平台静卧于福建省连江县定海湾海上牧场。吴其法 摄
在福建省连江县定海湾海上牧场,一个个智能化平台与深水网箱交相辉映,分布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深远海养出来的鱼,肉质紧实。两斤左右这一条鱼,一般正常的话我们拿出去卖一斤要一百来块,两斤左右要卖两三百块。”卢统锋说。
福建省连江县安凯乡文湾村村民卢统锋展示捕捞上来的大黄鱼。吴其法 摄
目前,我国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年产量47万吨,水产品的养殖产量占全球近60%。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说,“2024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达到7358万吨,这比2020年增长12.3%,水产品总产量持续36年居全球第一,当前鱼、虾、蟹、贝等各种水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这是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渔光一体”现代渔业产业园鱼塘内场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十四五”期间,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2024年年底,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已经达到1.75亿吨,比2020年增加2778万吨,增长18.8%。我国人均肉类、禽蛋年消费量分别达到72公斤、25公斤,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奶类年消费量已经达到40.5公斤,比2020年提高2.3公斤。此外,“十四五”时期,我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种植业设施面积达到4000万亩。
这是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甬库同心村智慧农业植物工厂。该工厂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进行智能调控,实现农作物全年稳定生产。新华社记者 刘佳琪 摄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说,“在食物开发来源途径不断拓展的同时,我国居民食物营养健康水平更加均衡。据专家测算,城乡居民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红星农场第一管理区有机大豆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机车开展有机大豆二次中耕作业(2025年7月7日摄)。新华社发(侯越摄)
统筹:吴炜玲
编导:董琳娜
记者:姜亮、宓盈婷、陈旺
王安浩维、彭奕凯、司晓帅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