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西北五省 > 宁夏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苏峪口瓷窑址
来源:新华网 2025-10-22 22:51
 

一位工作人员在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文物库房内展示遗址出土的带有“官”字款的匣钵残片(10月13日摄)。

苏峪口瓷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苏峪口深处,于2017年考古调查时首次被发现。2021至202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对该处遗址展开系统考古发掘。目前共发掘窑炉8座,在窑场周围还发现了同时期开采瓷土、煤炭、石英、石灰等矿坑遗迹,这在我国陶瓷考古中尚属首次。该考古项目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经过近5年来系统性的清理发掘,该遗址出土大量的精细白瓷产品和各类窑具。瓷器产品器型多样,除碗、盘、盏、碟等日用品外还发现有花口瓶、梅瓶、执壶、罐等大型器物以及白瓷板瓦等建筑材料。根据出土器物结合地层判断,该窑址始烧于西夏早期,停烧于西夏晚期,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执行领队柴平平介绍,这里烧制的白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匀。特别是出土遗物中发现带有“官”字款匣钵,综合西夏陵、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离宫、寺庙等遗址出土的精细白瓷判断,该瓷窑是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具有西夏官窑的性质。

苏峪口瓷窑址独特的窑业技术和复杂的窑业面貌揭示出该瓷窑在北方传统窑业技术基础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瓷窑的先进技术和审美趣向,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充分反映了两宋时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执行领队柴平平(左二)在考古队文物库房内向前来考察的专家介绍出土瓷器情况(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考古学家们在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文物库房内对出土瓷器进行考察(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一位考古学家在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文物库房内对新近出土的瓷器标本进行考察(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在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文物库房内摆放着大量出土的白瓷器物标本(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工作人员在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文物库房内展示发掘出土的带有刻划花纹的瓷器残片(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考古学家们在对苏峪口瓷窑址2025年度发掘区出土的一处石英加工遗迹进行考察(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一位工作人员在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文物库房内展示发掘出土的白瓷板瓦标本(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考古学家们在苏峪口瓷窑址2024年度发掘区考察一处发掘出土的窑炉遗迹(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执行领队柴平平在2025年度发掘区一处作坊遗迹前介绍瓷器烧制工艺(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为更好保护和展示苏峪口瓷窑遗址,考古队工作人员使用牛毛毡和发掘出土的匣钵残片以及铁丝网将2021-2023年度发掘区遗迹进行了回填保护并原址展示(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这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苏峪口内的西夏瓷窑址全景(无人机照片,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这是从空中俯瞰苏峪口瓷窑址中经过半展示性回填保护的2021-2023年度发掘区(无人机照片,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这是从空中俯瞰苏峪口瓷窑址中经过半展示性回填保护的2021-2023年度发掘区(无人机照片,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这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苏峪口内的西夏瓷窑址2024-2025年度发掘区(无人机照片,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考古学家们在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文物库房内对出土瓷器进行考察(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考古学家们在苏峪口瓷窑址考古队文物库房内对出土瓷器进行考察(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新讯热线:19909188388 品牌热线:18729176688 总编室:18809175968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