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省直辖市 > 内蒙古 > 正文
从“酱油湖”到“候鸟天堂”:乌梁素海的绿色蝶变
来源:新华网 2025-10-09 00:13

  这是6月4日拍摄的乌梁素海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8日电(记者赵泽辉)游船穿梭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海鸥翩翩起舞,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难得的美景。国庆假期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梁素海迎来大批游客。

乌梁素海,这个蒙古语意为“红柳湖”的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总面积293平方公里,是19世纪中期黄河主河道南移后形成的河迹湖。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湖内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质一度恶化为劣五类。

“小时候湖水随便喝,水可好了。大约20年前,水不行了,造纸厂、化工厂都往里排污水,湖水就跟酱油一样,隔着河岸很远就能闻到臭味。”从小在湖边长大的66岁渔民刘广孝回忆起这片“塞外明珠”生态变化的历程。

近年来,内蒙古持续推进乌梁素海流域系统治理。随着治理不断深入,乌梁素海治理由单纯“治湖泊”向系统“治流域”转变。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自2018年启动以来,累计投资数十亿元,实施生态补水、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治理。在上游,100多万亩乌兰布和沙漠得到综合治理,有效阻挡了泥沙流入黄河。同时,流域范围内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全面推进,基本解决了点面源污染问题。

经过多年治理,乌梁素海整体水质已由劣五类稳定提高到五类、局部优于五类。水面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约4米。为了持续改善水质,近年来当地年均从黄河向乌梁素海补水5亿立方米,对生态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改善后,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乌梁素海成为“候鸟天堂”。刘广孝说:“现在有好多水鸟,过去我们都没见过,去年还发现了火烈鸟。”据统计,目前乌梁素海已有鱼类29种、鸟类264种,每年开春后都会迎来大批候鸟,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斑头秋沙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6月4日,一只白鹭飞过乌梁素海。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刘广孝说:“现在鸟不怕人了,我们的保护意识也提高了很多。过去快艇一跑完一股臭味,现在没有了,而且人们都能下水游泳,前一阵子还举办了游泳比赛。”

生态治理带动了整个流域的绿色转型。为解决渔民就业问题,当地将原渔业公司职工进行分流安置:一部分安排到旅游项目,一部分从事公益性护湖工作,一部分参与菌包生产等产业。

乌梁素海天星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海振介绍,景区现有14个旅游项目,年收入约1000万元,带动就业150多人,旺季单日最高接待游客5000多人。“我们选择的都是不破坏生态的项目,比如小船都用电,没有污染也没有噪音。”马海振说。

治理成效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积葭科技董事长张丙坤带领企业将乌梁素海的芦苇变废为宝,每年收购约6万吨芦苇制作环保建材,2024年产值达到1.7亿元,收购价格从去年的350元/吨提升到今年的400元/吨。积葭科技在当地的工厂直接提供150个就业岗位,95%的雇员为当地人。

芦苇收购对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芦苇必须要年年割,否则第二年就长不好。”张丙坤解释说,如果芦苇不及时收割,冬季会在湖中腐烂,产生内源污染,影响水质。通过企业收购利用,既解决了芦苇滞销问题,又有效减少了内源污染,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8809175968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