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多年前,三千多名南方孤儿嗷嗷待哺。关键时刻,内蒙古大草原张开怀抱,哺育了这些“国家的孩子”,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佳话。
原本远隔千里,如今生死相依。没有血缘联系,又早已骨肉相连。当年的南方娃娃,现在儿孙满堂。他们在草原上长大成人,建功立业。在他们眼中,内蒙古大草原就是此生难离的故土。
2025年国庆节前夕,新华社记者走近“国家的孩子”,重温那段感人至深的岁月,感受他们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9月2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其木德在家中演奏自己谱写的曲目。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洒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一间民房。
一位老人坐在沙发上,手持电子笛,神情专注。手指跳动间,一首《国家的孩子》歌曲悠扬响起。

其木德肖像(9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这是9月25日拍摄的其木德身份证。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老人名叫其木德,今年68岁,六十多年前从南方来到内蒙古大草原,被当地牧民收养,成为一名“国家的孩子”。

9月2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其木德在家中演奏自己谱写的曲目。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其木德说,他在草原上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曾担任嘎查党支部书记,当过嘎查医生,草原见证了他的人生。“每每听到‘草原母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些歌词时,我内心总是感慨万千。”作为“国家的孩子”,他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感恩,对大草原的热爱,总想找一种方式表达这种独特的情感。

9月2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其木德在家中翻看自己谱写的乐谱。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9月2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其木德在家中翻看自己谱写的乐谱。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退休后,其木德自学了音乐创作和乐器演奏。在一册音乐手稿里,写满了他经过多次修改的曲谱和歌词,其中有一篇被其木德视若珍宝。“随着音乐知识不断增加,我终于结合‘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谱写出了《国家的孩子》这首歌”。

9月2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其木德在家中练习谱曲。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9月2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其木德在家中练习谱曲。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演奏这首歌时,脑海涌现的是自己在草原上的生活点滴。能拥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我由衷感谢大草原的养育之恩,”其木德说。

其木德肖像(9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如今,其木德还加入了苏尼特右旗一民乐艺术团,经常跟随艺术团深入草原牧区、参加那达慕盛会,在不同的场合演奏歌曲《国家的孩子》,让更多人了解这段难忘的历史,铭记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感人故事。
“音乐里是我的故事,更是‘国家的孩子’的故事”。
记者:刘金海、李志鹏、连振
编辑:方欣、程婷婷、邱少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