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胜告诉记者,以前玉米棒就堆在院里成为“地趴粮”,玉米堆不通风不透气,天冷的时候还能看到玉米堆在冒哈气,压在下面的玉米很容易受潮发霉。“那时候过年心里都不踏实,隔几天就要把玉米堆翻一翻,要是受潮受损了,只能降价卖给饲料厂。”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嘎查村民家中储藏玉米的粮囤子。新华社记者 魏婧宇 摄
兴安盟发改委副主任葛双鹏介绍说,通过指导农户在庭院里搭建钢筛网、玉米栈子等储粮装具,实现离地通风储粮,让粮食由“趴”变“站”,减少储粮损失;还有的乡镇、村集体选择低效闲置用地建设晾晒场,集中搭建立体储粮设施。
村民们不仅节粮减损的意识提高了,办法也越来越多。“科学储粮一年比一年有窍门。”谢永胜和记者一项项举例说道,以前用大粮囤子,现在调整成小的,因为小的通风更好,损耗更小;一开始用塑料网,用一冬天就破了,现在换成钢筛网,结实耐用而且好拆卸,卖完了粮把钢筛网一卷,来年还能接着用。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嘎查村民谢永胜在检查粮囤子里储藏的玉米。新华社记者 魏婧宇 摄
据了解,2024年秋收以来,兴安盟在储好粮上下足功夫,力争年度玉米产量的80%得到科学储存。葛双鹏说,减损就是增产,兴安盟将继续因地制宜推动科学储粮,营造节粮爱粮的氛围,争取在这片“无形良田”上收获更多粮食。(记者魏婧宇、刘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