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俐俐
《临安之降:南宋士人的忠死、孝忍与隐逸》 孙晓飞 上海三联书店
《临安之降:南宋士人的忠死、孝忍与隐逸》定位在轻学术的历史通俗类著述,读者定位以宋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为主。阅读的起因朴素且日常:为了学术研究间隙的休息,了解和认知那段历史及其中人物的忠死、孝忍与隐逸。此前我曾在文学文本分析理论、民族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研究及实践等领域有过长期研究及其成果,对宋代文化艺术感兴趣并有所关注,潜伏的学术兴趣和经验积累如影随形地让我经历和发现了此书隐藏的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阅读中最早和最直接体验、意识到的功能。此书中的文天祥、赵孟頫、管道昇、中峰明本等人物的经历及其感情世界,以此前并不知道和体验过的情形吸引并感染了我。人物及其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宋元易代中“忠死、孝忍与隐逸”的人生姿态和态度,我与书中人物产生了共情,曾先后推荐给了几位朋友。我意识到,一个完整、集中并且强化的经验即审美性质的经验形成了,它是以愉悦为目的的感知、直观和体验,富有肯定性和交流性。
审美对象与文体并非画等号,审美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如叙事体的小说等,也可以是非文学作品,如历史主题的《临安之降》。全书将历史线索与历史人物两方面的融合互动作为总体叙事策略,从南宋即将走向灭亡、元朝建立大都后南下收南宋故都临安起笔,依此叙述临安被和平攻下以及元朝健康运转后的若干年历史。但并不像一般历史著作那样按照时间先后严谨刻板地叙述,《临安之降》在依照历史线索叙事的同时,也提供了展开人物命运和刻画性格的背景与氛围,尤其文天祥和赵孟頫两个主要历史人物的故事,穿插于宋元易代的若干年历史中。历史叙事与人物叙事两者互相借力和支撑,相得益彰。
《临安之降》人物叙事的第一个手法特点是,作者依据文天祥、赵孟頫及其妻子管道昇等读书人的特点,选取他们和亲人间的诗词应和与书信往来,编织成既推进情节发展,又深度描绘他们内心世界的叙事链条,可谓一举两得。比如,文天祥在以资政殿学士身份远赴蒙古军营的路上,意识到“要么死,要么降,要么做遗民。王朝覆灭,王公大臣们的选择无非这么几个”。《使北》诗披露了他要落个“忠死”名分的选择:“初修降表我无名,不是随班拜舞人。谁遣附庸祈请使,要教索虏识忠臣。”叙述中作者夹杂议论说,这首诗是文天祥给自己的元营之行正名,他远赴元营的目的就是“要教索虏识忠臣”。
再如,文天祥以“三仁”理念宽厚地理解和对待亲兄弟们各自的人生之路。给归顺元朝的弟弟文璧的诗道:“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横苍烟。”此外文天祥给远方的继子文陞的家信写道:“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唯忠唯孝,各行其志矣”。重视亲情、无奈但宽容、豁达的心态鲜活如在目前。作者评说,这个历史事实启示了赵孟頫,赵孟頫很希望如果他赴蒙元出仕,人们也能如此理解他。
赵孟頫的内心世界有几个阶段:隐逸和讽刺出仕、正视现实及情绪平复、出仕之际及仕后的优异作为、婚姻生活与晚年虔依佛教。他的宗室家世、婚姻、家庭亲情、家庭生计变化及忧患等各方面得失,多以诗词书信的叙事方式呈现。比如,表达生不逢时的《古风十首》,表达孤独和无奈的《咏怀》两首。此时多首诗作披露了他的内心挣扎,但选择出仕元朝,已经是一条明确的出路。出仕前两年(公元1285年)的《送张梦符郎中》一诗写道:“爱士容疏簇,忘年接隐沦。回辕瞻斗极,听履上星辰。此别真堪惜,兹情未易陈。数公如相问,为说混风尘。”“数公如相问,为说混风尘”颇有深意,潜在地传递了他不再坚持做遗民的心境,为后续出仕做铺垫。
至于赵孟頫和妻子管道昇,作者叙述道:“真正是一对千古璧人。二人不但能够写诗互相唱和,还可以于翰墨之中互寻慰藉。”赵孟頫对夫人在画画方面的成就非常欣赏,他在《题管道昇梅竹图》中夸赞为“落笔秀媚,超逸绝尘。此卷虽是小景,深得暗香疏影之致”。旧友大多不在的晚年,高僧中峰明本是赵孟頫倾诉的主要对象,文本收纳了他们的多封书信,其中可见赵孟頫的晚年哀伤和皈依佛教的心境。
全书人物叙事的第二个特征是,抓住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属性,包括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文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宋朝遗民与赴元朝出仕之人的关系等,既刻画了文天祥与赵孟頫等主要人物,更氤氲了宋元易代过程的世道人心及其语境,真可谓一箭双雕。
最有意思的是文天祥与南宋朝廷中若干官员的关系,这些官员或逃逸或躲避,更有如王炎武之流为求自保而取阴险手法的小人。文天祥是南宋状元,其文学才能在南宋被称颂,同时又有过出任丞相的经历,其名望、诗才、社会地位,让一些儒者觉得文天祥必须死,以其一死完成儒者们未能亲自赴死以报国家和君王的遗憾。何以见得?曾入文天祥幕府、后以母老辞归的王炎武,得知文天祥北上后对人说:“天亡大宋,为子民之势不能生,文丞相是宋室重臣,更当以死殉国,为天地间留正气。”于是他写了《生祭丞相文》,广为散播,目的无他,以微言大义,劝文天祥速死。更有王幼孙的《生祭文丞相信国公文》,让文天祥速死的意思更加昭然若揭。如此叙事,还原易代过程中人性的复杂和文天祥的处境,多侧面呈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实属棋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