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省直辖市 > 辽宁 > 正文
我的春运故事|一对“老伙计”最后的春运时光
来源:新华网 2025-02-21 17:07

这是在通化站前拍摄的魏秀春(2月19日摄)。

2025年春运即将落下帷幕,对于国铁沈阳局通化车务段通化站客运员魏秀春来说,今年春运意义非凡——这不仅是他退休前经历的最后一次春运,也是有着88年历史的通化站“搬新家”前的最后一次春运。

通化站地处吉林省东南部,1937年投入运营,累计发送旅客超1.1亿人次,曾是吉林东南部连接北京、青岛、大连等地的核心交通枢纽。

魏秀春18岁入职,经历了站房的改建、设施的更迭以及工作方式的变化。在此工作的42年间,这位老铁路人的生命轨迹早已与车站交织在一起,共同见证一次次出发与抵达、离别与重逢。如今,也到了这对“老伙计”该说再见的时候。

眼下,距离老通化站8公里之隔的新通化站正在加紧建设,充满现代化设计风格的站房格外吸睛。新站将于今年伴随沈白高铁一起开通启用,作为东北东部快速通道的关键段落串联起区域交通脉络。届时,通化将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北京至通化行程仅需3个小时。

对于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魏秀春满是期待,憧憬规划着从新站乘坐高铁“昼出夜归”去天津看望子女的“快闪之旅”。

车轮滚滚向前,绿皮火车的轰鸣声在时代浪潮中渐行渐远,高速动车组列车正载着崭新的未来呼啸驶来。正如一位旅客在通化站候车大厅的纪念墙上的留言:“老站的故事留在心底,新站的未来已在脚下。”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一辆列车等待驶离通化站(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旅客在通化站候车大厅内检票前往站台(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魏秀春(左)叮嘱他的新徒弟卢佳琦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今年24岁的卢佳琦刚参加工作不久,这是她的第一次春运(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几名旅客在通化站为纪念“最后一次春运”所设立的“打卡点”拍照留念(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魏秀春上岗前在更衣室内整理仪表(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魏秀春在连接通道上眺望通化站站台(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魏秀春在通化站候车大厅内(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魏秀春(左)与列车乘务员核对行程信息(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魏秀春(右)协助旅客登车(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魏秀春在站台上目送列车驶离(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魏秀春展示他珍藏的1985年班组获得先进集体时在通化站前的合影照片,前排右一为魏秀春(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旅客进入通化站站台登车(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旅客脚步匆匆经过通化站展出的“通化记忆”照片墙(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旅客在通化站候车大厅内候车(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一位旅客在通化站候车大厅内候车,他身后是通化站为纪念“最后一次春运”所设立的纪念墙,上面贴满了旅客所留下的祝福便签(2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这是各地抵达通化的老式纸质车票和通化站站台票(2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几位通化市民在通化站前广场拍摄舞蹈视频,以此纪念即将搬迁的通化站(2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这是2月18日拍摄的距离老站8公里的新通化站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3359170111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