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根据本次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的,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8月19日,工人在福建莆田双驰科技定制工厂店的智能工厂作业。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服务消费的满足,需要高质量的服务供给。”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近期财政和金融的联动有利于发挥出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帮助服务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提升服务质量。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分析说,两项贷款贴息政策不仅将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能力,还能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保持生产经营持续性。
人们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游览(7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记者了解到,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为30万元),所涉及的贷款经办机构涵盖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银行、4家消费金融公司及1家民营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提到,此次两项政策中涉及的贴息资金申请、审核等相关工作,均由贷款经办机构和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完成,可以很大程度减轻借款人的操作负担。
游客夜游贵阳甲秀楼(无人机照片,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两项政策发布后,银行迅速响应。农行、中行、建行等表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招商、浙商、浦发、广发、兴业等多家股份制银行陆续发布相关公告,宣布对符合要求的贷款进行贴息。
专家表示,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强化贴息政策与已出台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国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最大程度发挥政策合力,更加有力、有效地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统筹:汪奇文、梁敏
编导:房宽
作者:张琼斯、陈露缘
新华社音视频部
新华社广西分社
上海证券报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