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力量,这一观点成为嘉宾们的共识。王清旺用数据呈现了北京技能人才队伍的实力:目前北京共有358万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122万。虽总量不及部分兄弟省市,但高技能人才占比超三分之一,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技能人才深耕多个重点领域,以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为首都发展助力,而高技能人才的优势,正是北京下一步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的核心优势所在。
杜恒表示,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中,高技能人才既是破解技术难题的“攻坚尖兵”,也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纽带”,在产业从政策布局迈向落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他以企业案例佐证了“技能导向型创新”对破解行业痛点、带动技术升级的关键作用。
职业技能大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嘉宾们从不同维度解读了其价值。王清旺介绍,经过20多年探索,北京已构建起以世赛、国赛为引领,全市大赛为龙头,行业赛、区域赛、专项赛为主体,企业赛、院校赛为基础的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每年统筹开展30余项赛事活动。大赛的核心价值在于让人才在“真刀真枪”的比拼中锤炼硬本领,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比如针对文物修复人才缺口大的问题,北京将“文物修复师”设为大赛特色项目,选手备赛参赛既能突破技能瓶颈,获奖后还能取得更高等级职业证书,吸引更多人投身该领域;面对氢能产业缺乏职业标准的现状,2024年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首次设立“氢燃料电池测试员”项目,相关比赛标准为今年人社部将该职业列为新工种、开发职业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
杜恒认为赛事与产业需从“单向赋能”转向“双向共生”,形成闭环生态:产业将技术痛点、迭代方向转化为赛事命题,赛事以竞技压力倒逼技术突破、以实战场景培育适配人才,最终实现“产业需求牵引赛事设计→赛事创新反哺产业升级→升级后产业提出更高需求”的良性循环。他结合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写的经验,提出赛项设置与产业衔接的三大要点: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根本遵循,锚定人才培养“基准线”;以企业实际工作需求为核心导向,紧扣岗位实践“真场景”;以新生代技术迭代趋势为动态依据,紧跟产业升级“新步伐”,确保竞赛内容与评价体系常新实用。
郑炜表示,北方华创将竞赛机制深度融入企业人才培养,依托内部“匠心杯”大赛和外部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牵引,形成“赛事驱动、大师领航”模式。公司每年开展技能竞赛月和多层级比武,不仅推动技术突破,还带动高层次技能人才规模增长,直接支撑了产业升级。同时,竞赛也为企业“照镜子”,帮助发现人才培养不足,进而深化与院校的合作,推进产教融合育人。
技能大赛并非培养技能人才的唯一途径,建立系统化、可持续的日常培养机制尤为关键。郑炜介绍,北方华创从三方面将人才培养融入企业发展:以实战为导向,构建常态化、体系化的岗位培养机制,把大赛中所积累的技术标准、考核方法转化为内部培训和等级认证的长期依据,通过以赛促训、岗位练兵、项目实战提升员工技能;推动大师引领与团队传承,成立由高级技师领衔的大师工作室和攻坚团队,以“师带徒”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建立内外联通的自主评价体系,将国家规范与公司任职资格标准相结合,实现自主评价、动态优化,帮助员工明晰成长路径,让人才评价服务于生产质量与技术创新。杜恒表示,北京大象科技重视通过引进高技能人才带动团队提升,借助其经验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
王清旺从政府层面介绍了北京推动技能人才培养的举措: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打造产业、培训、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人才培养链条,打通了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闭环;突出急需紧缺重点领域加速技能人才供给,围绕家政行业现状,推出“北京家政”技能品牌,围绕母婴照护等7个领域,开发了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和教材;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培养选拔高素质技能人才。
从技能人才个体成长角度,张宇鹏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技能改变人生”。17岁入校学习珠宝加工的他,凭借对专业的热爱和“坚持”的信念,追求工艺“零误差”,最终在第47届世赛珠宝加工项目中夺冠。如今,身为教师和世赛基地教练的他,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学生和队员,鼓励他们在技能之路上不畏艰辛、打磨细节,用技能实现人生价值,为产业输送优秀人才。
展望未来,各方均明确了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发力方向。王清旺表示,北京将围绕首都高质量发展需求,在“产业链” 上建好“人才链”: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聚焦首都重点产业需求,联合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发更多优质培训课程,动态发布培训指导目录,支持各领域技能人才持续提升技能。开展技能培训进校园活动,试点开设大学生技师班,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主动服务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推动技能评价向更多领域覆盖,发布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评价指引目录,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发展。全面实施“新八级工”制度,扩大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范围,为技能人才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全力备战世赛、国赛,办好办响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品牌,优化完善面向产业的比赛项目体系,做好竞赛研究和成果转化,更好地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实施北京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高质量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评好“首都人才奖”“北京大工匠”、市政府技师津贴等技能人才荣誉项目,不断增强技能人才职业荣誉感、获得感。
郑炜表示,北方华创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为公司智能制造基地建设、产线转型、数字工厂升级提供坚实支撑,未来将持续推进“以赛提技、以技强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杜恒表示,北京大象科技将进一步深化赛事与产业融合,依托高技能人才破解更多行业难题。张宇鹏表示,自己将继续以技能传承者身份,带动更多青年深耕技能领域。
技能人才是产业升级的“基石”,职业技能大赛是人才成长的“阶梯”。从政府搭建政策框架、完善培养体系,到企业立足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再到技能人才秉持匠心追求卓越,各方正协同构建技能人才培养良好生态,让更多技能人才在大赛中成长、在产业升级中发光,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