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科技 > 正文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锚定强国建设坐标 扬起教育变革之帆
来源:新华网 2025-08-29 14:19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围绕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与实践、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以及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议题,系统阐述了学校的创新举措与战略思考。他表示,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全国涉农高校的“排头兵”,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汇聚教育、科技、人才合力,以教育家精神锚定强国建设坐标,以教师队伍建设扬起教育变革之帆。

问题一:在推动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筑牢教育家精神践行主阵地方面,涉农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持续下功夫?

王春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家精神润泽高等农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将其精神内涵贯穿到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涉农高校应从课堂教学增“农味”、科学研究添“农色”、社会实践解“农需”三方面持续下功夫,增进行动自觉、把握行动要旨、明确行动路径,实现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质效齐升。

一是课堂教学增“农味”,以教育家精神建设人才培养新高地。涉农高校要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新农科建设新要求,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作为站稳站好三尺讲台的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主动创新“农味”思政课堂、开拓“农味”教学资源、活用“农味”育人元素,在课堂主渠道引导师生感悟“三农”情怀,关注“三农”发展,着力培养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

二是科学研究添“农色”,以教育家精神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新跨越。涉农高校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深刻领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内在逻辑,始终坚持“四个服务”和“四个面向”,树立大科学的意识,突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交叉融合,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以科技强国的胸怀,布局一流平台,产出“大成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南京农业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为导向,坚持战略引领、组织创新、深度融合、系统推进,加快推动科研组织模式改革。探索“团队+”“对象+”有组织科研组织模式,推动“生物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资源环境-食品加工”等全产业链多学科协同创新,推动人才评价从“量化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构建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激活学校科研创新活力,以教育家精神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新跨越。

三是社会实践解“农需”,以教育家精神扛起躬耕三农大地使命担当。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发展理念,主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种源”“耕地质量”“智慧农业”等“卡脖子”难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南京农业大学始终把耕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情怀使命、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持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在全国建立了60余个教学科研基地、科技小院和200余个研究生工作站,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依托菊花、大豆、水稻、有机肥、梨等产业优势,将学科优势与产业所需精准链接,让高等教育走出“书本”、走下“黑板”、走进山水林田湖草,走入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

问题二:当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广泛影响。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主要推出了哪些举措?

王春春: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开幕式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教育已经进入改变底层逻辑、重塑教育生态,资源共创分享、消弭数字鸿沟,素质能力重构、促进全面发展,全球开放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的智能时代。”未来教育,必然是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探索,高校亟待选树的是“师—生—机”三位一体的智慧教育共同体。

为回答好“智能时代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南京农业大学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以加快设施升级换代优化教师队伍数字化成长环境。南京农业大学立足启用滨江新校区的历史新方位和百廿办学厚重积淀,聚焦多校区办学格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智慧+教育+农业”为目标,推动多校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同时建成了5G融合专网,实现田间各类智能教学科研装备与校内服务器的高速互通,为探索“人工智能+三农+教育”的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教师队伍将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架设起平台底座。

二是以调整学科专业建设引领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布局。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农业产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超前布局智慧农业、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等数字领域学科专业,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去年10月,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学院成立,聚焦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领域,整合农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资源,致力于培养现代农业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和人才。同时,学校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科研范式变革,设立了实体的前沿交叉研究院,通过“团队+、对象+、平台+、学科+”等模式聚集优势资源、激发教师队伍转型,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近年来学校新增人工智能、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11个新专业,率先打造作物表型、农业健康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平台,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对传统专业集群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一支具有数字化本领、能够适应未来需要的教师队伍。

三是以培训强化、评价赋能推动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提升。南京农业大学着力打造多层级、全周期教师教学发展体系,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发展,组织数字化素养提升专题研修活动,提升教师应对人工智能新技术变革能力。持续实施“智能+课程”、知识图谱、数字化教材等项目,引导教师进行课程和教材建设数智化改革。学校还尝试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机制,面向教师主体,开展多维度的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推动实现教学全过程、发展全要素伴随式数据采集,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精准画像。强化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数据共享,坚持应用导向、治理为基、过程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赋能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提升。

问题三: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学校在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

王春春: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南京农业大学主要做好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掌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注意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把教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建引领下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导教师心系“国之大者”,确保人才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要做好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把控,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融入教师培养发展,注重青年教师需求,实施“滨江基石”计划,塑造“学院-学科(交叉)-学校”三层次培育范式,打造“青年、领军、卓越”三梯度人才团队培育格局,切实做好学校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人才的建设与管理,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沃土、落实保障。

二是坚持师德为先,严格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高位引领”和“红线要求”并重,落实落细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思路举措。紧扣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成功选树全国道德模范、89岁全国唯一大豆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重大师德典型,树起高校教育系统“铸魂强师”的一面旗帜。举办全校首届立德树人“师生共同体”优秀案例展演,推动形成师生共情、共创、共建的良好教育生态。坚决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把师德师风的教育和把关摆在学校工作的常态化位置,涵养教师高尚师德。

三是坚持质量为本,以质量为导向用好各类人才培育支持政策,将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教师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打造“国家-省-校-院系”多层级、全周期、长周期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与行业、企业、产业联合选聘“产业教授”,让课堂教学与一线实践相融合。充分发挥科学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院士领航‘三全育人’模式”,邀请我校院士和高层次人才主动走到人才培养一线,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学院教授万建民与学生齐插秧,中国工程院院士、资环学院教授沈其荣与学生在“新生杯”篮球赛中孕育出育人哲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园艺学院教授张绍铃领衔南京农业大学湖熟梨科技小院等,营造师生共融、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坚持遵循规律、分类发展和协同创新的原则,为全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发展提供专业化、系统性培训,探索构建彰显时代精神、具有南农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未来可期。南京农业大学将始终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奋进一流的向上姿态和为家为国的担当作为加快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攀高峰、问前沿的攻坚精神和踩大地、系民生的务实作为回答好强国建设的时代命题。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8809175968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