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郭良、任禹西)从清晨的早餐咖啡,到午间便当,再到下班后的零食酒饮,便利店与上班族的消费行为深度绑定。看似可观的客流量,让“开便利店实现财富自由”的想象在创业者群体中不断发酵。
从宏观层面来看,便利店行业无疑是零售行业增长的排头兵,但聚焦到微观的便利店,经营者正实实在在地面对着营收压力。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便利店单店单日销售额为5117元,2024年已降至4634元。
同质化、跨界竞争挑战
很多消费者都有类似的感受,走进不同品牌的便利店,看到的是相似的商品陈列,这折射出行业长期存在的同质化困局。当品类、产品、渠道、服务等趋于雷同,行业就会陷入价格战,企业利润下降是必然的。
“我家楼下有便利店,但周末或者晚上我不想出门的时候,就会通过外卖平台来购物。”在广州的消费者曾女士表示。这种购物方式已成为不少上班族的生活写照。
零食量贩店的崛起也分流了便利店不少客户。其凭借品类丰富、低价优势强势突围,通过厂家直采、规模化议价将休闲食品价格压低,精准满足了年轻客群对零食的高频消费需求。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国量贩零食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量贩式零食门店数量已经达到22470家,并且预计将继续增长。而这样的增长势必会给便利店带来冲击。
尽管压力重重,便利店始终在消费市场中占据重要一席。在接受新华网的采访时,广东天福连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华金、厦门见福连锁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利、山西金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徐萌等业界领军人物,都对行业核心优势有着相同的看法,那就是“便利”二字。“这种‘便利’是随着顾客需求不断衍变的,只要跟得上消费者,便利店就会永续存在。”徐萌说。
福建百年万嘉超市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场宝还指出,便利店行业凭借“无应收账款的刚需属性”构筑起了抗风险壁垒,印证了其“民生刚需业态”的稳定性。从就业角度看,深圳市中业爱民便利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代鸿昌提到,便利店行业相对门槛较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岗位。
作为最贴近民生的“毛细血管”行业之一,便利店行业该如何破局呢?
二是提升“质价比”。湖南新佳宜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伍敏谊举例:“在县城,消费者愿意为一杯现磨咖啡多走5分钟的路,但前提是价格比连锁咖啡店便宜。”他认为,这种“质价比”策略,恰是破解同质化的关键——将连锁品牌的标准化运营,转化成契合当地消费能力的产品组合。在这过程中,有家便利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见认为,要强化供应链与品质管控,产品质量是底线。
北京消费者郝先生对此十分认同:“我习惯早上在便利店买早餐,点外卖虽然很快就能送来,但是在配送箱里捂闷的口感,比不上在便利店现买现吃的那股‘热乎气’。”
6月13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南礼士路的两家便利店热食区。新华网任禹西 摄
五是发展数字化。便利店行业的“数字革命”已悄然展开,头部企业都在坚定布局数字化战略。见福董事长张利表示,数字化的本质是提升效率和效能,其具备穿透性强、及时性强、准确性强的特点,使店面运营、订单、营销、生产等管理环节更精密准确。“需要明确一点,数字化是工具而非目的,不要陷入‘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误区,它的价值在于让‘人’更轻松,让沟通更畅快。”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便利店破局之路重在探索和实践。对于未来发展,王洪涛认为:“当企业放下焦虑,回归‘便利、温度、创新’的本质,无论是头部企业的全球化布局,还是区域品牌的深耕,都将在接下来的整合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