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带动一方产业
春风拂面,阳光和煦,崇阳县青山镇万余亩茶园陆续进入采摘期。在南林村茶山上,头戴斗笠、腰挎竹篓的采茶工们,手指轻捻,将嫩绿的一芽一叶采摘下来,收入篓中。
图为青港白茶专业合作社茶园。新华网发 陶然摄
“要这样用指尖掐,不能用指甲掐,不然茶叶会发黑。”来自山东的采茶工人底凤姣一边示范道。她的手指灵活,一捏一提间,嫩绿的芽叶便稳稳落入掌心。
“这个地方好,风景好,环境好。每天平均采6至7斤,能挣800元左右。”底凤姣笑着说。
据青港白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小峰介绍,合作社除了有大量当地群众来采茶,还请有130多个外地采茶工。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加30%左右,预计能达到2万多斤,质量比去年更好。
“来到崇阳种茶已经十五年了,当时茶园还只有几十亩。”回忆起过往,葛小峰有些感慨。十五年来,他主动为村民无偿提供价值超40万元的茶苗、开办26期技术培训班,培训茶农1200人次、打造茶园观光、品茶体验等文旅项目……现今,青港白茶专业合作社拥有茶园3000余亩,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
“一片叶子带动一方产业”。2024年,崇阳县青山镇全镇茶叶企业达13家,种植面积1.2万亩,茶叶产值突破3211万元。
路口转角邂逅杜鹃
暮春时节,芳菲将尽,崇阳县路口镇的杜鹃花却开得漫山遍野,引得游客流连忘返。
很难想象,几年以前,这里曾是环境恶劣,杳无人烟的矿坑。
“过去这里曾是矿山,关停后,村民就地发展生猪养殖,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对环境破坏较大。”路口镇党委书记王京华介绍说,镇党委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引导村民逐步退出传统养殖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杜鹃花特色产业。通过引进专业团队进行土壤改良和品种选育,打造集种植、观光、研学于一体的杜鹃花生态产业园。
图为崇阳县杜鹃庄园。新华网发 鲜于书晴摄
崇阳县杜鹃庄园2023年10月启动建设以来,稳步推进建设以花卉观赏、休闲旅游、健康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截至目前,该项目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
未来,路口镇还将充分利用矿坑,围绕杜鹃花园这一主题,打造“深坑酒店”和综合研学基地。从裸露的矿山到缤纷的花海,从传统养殖到发展绿色经济,这片绿水青山因为一朵花的“绽放”,迎来新机遇。
林下“掘金” 黄精变黄金
位于崇阳县桂花泉镇的桂花林场,地处北纬29度黄金线,现有经营总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92%,是全国三大示范林场之一。
图为桂花林场。新华网发 闻斌摄
走进桂花林场,一株株黄精正生长在大树之间。“林场的土层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是绝佳黄精种植地。”林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湖北省农科院、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技术支持下,黄精种苗繁育瓶颈被突破,育苗周期缩短40%,为规模化种植奠定科技基础。
图为桂花林场中的黄精苗。新华网发 鲜于书晴摄
据介绍,截至2024年底,桂花林场已完成中药材种植3500亩,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机制,2.3万药农人均每年增收1.2万元。
崇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徐望表示:“崇阳黄精作为湖北省‘十大楚药’之一,凭借其药食同源特性及市场潜力,已成为咸宁市‘一县一品’特色产业标杆。”
目前,崇阳已建成标准化黄精种植基地8.3万亩,培育8家黄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出黄精饼干、气泡水等56款产品。未来还将进一步与龙头企业合作,推动种苗供应、技术管理和产品回收一体化,降低农户风险,加速黄精产业规模化发展。
徐望表示,崇阳将持续拓展产业链条,坚持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开发多元化产品,加快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