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热线:18729176688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省直辖市 > 河南 > 正文
新职业故事丨竞技!看新职业英才如何“逐鹿中原”
来源:新华网 2025-09-23 23:50
 

9月19日至23日

我国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

参赛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

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

3420名选手围绕106个竞赛项目

同台竞技“逐鹿中原”

本届赛事中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新领域赛项占比超50%

请跟随新华社记者的镜头

揭开新技术、新技能的神秘面纱

领略新职业英才的风采

搬运、配送、清洁……

小巧又可以自己移动的机器人

已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本次大赛设置众多机器人相关项目

“自主移动机器人”便是其中之一

自主移动机器人是

具备自主导航和

执行任务能力的机器人

选手在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比赛中。

比赛项目考察选手

关于自主移动机器人

设计、生产、装配、组建

编程、测试、管理、保养

等各项能力

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广东省展演展示区,自主移动机器人在进行摘果操作演示。

选手在自主移动机器人项目比赛中。

人社部近年来陆续发布公告

于2021年新增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职业

于2022年新增

“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职业

一台自主移动清洁机器人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赛场运行。

各种形态的机器人

不断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机器人相关的新技能、新职业

也愈发丰富和专业化

↓↓点击查看往期相关报道↓↓

新职业故事丨机器人研发工程师

本次大赛设置“增材制造”赛项

增材制造又被称为“3D打印”

增材制造项目比赛使用的3D打印机。

在技能大赛的赛场上

选手需根据提供的仪器、设备等

完成正向设计、三维扫描、逆向重构

3D打印、后处理等一系列任务

选手在增材制造项目比赛中。

“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

于2022年被列为新职业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

汽车设计与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也能用于文物修复、医疗等场景

更加精准高效的增材制造技术

让新职业人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3D打印中心,3D打印机正在作业。

  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在查看3D打印的佛首模型。近年来,以学术研究为依据,结合数字技术、3D打印技术,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创了残损文物虚拟复原及流散文物虚拟复位的新模式。

随着车联网、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从一项未来科技概念

慢慢变成生活中的日常事物

应用场景日益广泛

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工作人员在调试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项目比赛用车。

智能网联汽车通过

车载通信设备和互联技术

实现车辆与车辆、基础设施、互联网

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

提供更智能化、便捷化的交通方式

选手在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项目比赛中。

选手在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项目比赛中。

选手在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项目比赛中。

“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赛项

考察选手对智能网联汽车和路侧设备

进行装配、调试、检测、运维等工作

  宇通无人驾驶巴士“小宇2.0”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赛场作为接驳车运行。宇通L4级自动驾驶巴士“小宇2.0”目前已在全国24个城市投放超200辆,应用于城市公交、景区接驳与园区通勤等多元场景。

“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

于2024年正式成为新职业

各地有越来越多的应用试点

让智慧公交、无人驾驶出租车

自动泊车、自动配送等

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点击查看往期相关报道↓↓

新职业故事丨给自动驾驶车辆“把脉”护航

工业互联网是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支撑

在“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赛项中

选手运用网络互联、标识解析、数据处理

软件开发、安全防护等技术

开展工业互联网系统工程实施

应用开发和运行维护工作

选手在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项目比赛中。

选手在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项目比赛中。

在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比赛项目展示区进行展示的模拟药品生产流水线。

“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

是2020年发布的新职业之一

“工业互联网运维员”

也于2024年“入列”新职业

工业互联网已应用至

49个国民经济领域

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

成为“中国智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是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总装工厂拍摄的新能源汽车“宋Pro”生产线。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比亚迪郑州工厂构建了一条智能制造生态链,实现生产计划排程、工艺参数设置、各个车间数据实时联动、产品检测复核、发送运输到货等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从无人机到人工智能

从新能源到智能制造

从软件开发到系统运维

本次大赛赛项涵盖众多领域的

新技术、新技能

全国的技能英才同台竞技、交流切磋

更为连年涌现的新职业赋能

选手在工业视觉系统运维项目比赛中。

选手在工业4.0项目比赛中。

选手在无人机驾驶(植保)项目比赛中。

选手在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比赛中。

选手在云计算项目比赛中。

选手在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比赛中。

技术、技能“向新”

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高度契合

折射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

职业“上新”

带来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更助力广大职业英才

发挥自身优势打开发展新空间

■栏目往期回顾:

无人机飞行工程师陆子祥:愿夜空“繁星”更璀璨

虚拟“大圣”们背后的动捕演员

应时而生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员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让未来驾驶更智能安全

统筹:宋为伟徐亮

栏目主持:杜潇逸

记者:李嘉南 郝源

编辑:王诺 赵丁喆 郑雅宁

新华社摄影部 河南分社 联合制作

北京每日新讯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中国每日新讯网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7517号-2        京公安网备: 号
邮编:102101 联系电话:13509176606 新讯热线:18809175968 新讯邮箱:41079888@qq.com 新讯QQ:41079888 地址:北京巿延庆区中关村延庆园东环路2号楼1895室